解禁高峰下的投资策略
(2009-10-13 20:39:49)
标签:
非理性股票大小非解禁建仓财经 |
分类: 股市风云 |
根据WIND资讯显示,2009年10月份沪深两市共有51家上市公司的3192.39亿股限售股将陆续上市,其中包括首发原股东限售股份、首发机构配售股份、股权分置限售股份、定向增发机构配售限售股以及认股权证行权限售股。按2009年9月23日收盘价计算,2009年10月份限售股解禁总市值约19607.29亿元,相当于目前流通A股市值近两成,也是自股改以来解禁规模最大的月份。其中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解禁数量分别为2360.12亿股和570.88亿股,解禁市值分别为11555.21亿元和6428.09亿元,以上两家公司解禁规模占当月解禁市值的91.89%;剔除以上两家公司,10月份限售股解禁规模为1591亿元。
解禁高峰不等于套现高峰
从历史上上市公司公告减持的情况看,公告减持额度较大的月份往往是上升力度较大的月份。如2007年4月份、5月份公告减持额度均在12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0%、7%。2007年8月份、9月份公告减持额度均在8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达到17%、7%。2007年12月份公告减持额度达到13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达到8%。2009年3月份公告套现额度接近140亿元,月累计涨幅为14%。2009年6月份、7月份公告套现额度分别在100亿元以上,月累计涨幅分别为12%、15%。
表面上看,大规模减持似乎没有对二级市场的涨势造成负面影响,其实不然。应该说,大幅上升行情给了股东们大规模减持的机会。持续上升的走势吸引场外资金不断进场,买盘积极,而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们则有了大规模套现的机会。无论是通过二级市场直接减持,还是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都是比较容易的。当然,大小非并不会集中在同一时点集中套现,所以对市场尚未立刻形成负面影响。然而,大小非们在经过大规模套现后,最终对市场资金产生抽离作用,市场往往在经历了大额减持后的次月出现重挫。与上面谈到的大额减持月份相对应,如2007年6月份大盘下跌6%,2007年10月份大盘见顶,2008年1月份大盘创出年内高点,2009年8月份大盘下跌21%。
所以,与其判断年内最后四个月份大小非减持的情况,倒不如判断市场的走势。如果大盘走强的月份必然会引发股东套现,而套现额度较高月份的次月市场往往出现调整。相信,市场还会依然延续这一规律。
解禁高峰对心理影响较大
按目前的市值水平估算,10月份的确将迎来解禁高峰,不仅是2009年解禁额度最大的一个月,也是股改以来单月解禁额度最大的一个月。历史上解禁额度最大的月份,市场走势往往是不佳的。如2007年10月份也是当年解禁额度最大的月份,大盘恰恰在10月份创出6124点的高点。2008年的2月份、3月份分别是当年解禁额度最高和第二高的月份,大盘当时的跌势十分惨重,仅3月份累计跌幅达20%以上。2008年8月份解禁额度为2008年下半年解禁额度最大的月份,当月大盘累计下跌13%。2009年7月份为2009年解禁额度第二高的月份,也是股改以来单月解禁额度第二高的月份。2009年8月份则是全年解禁额度第三高的月份,大盘分别在7月28日和8月4日构筑了“双头”,8月份累计下跌了21%。从历史数据看,解禁额度高的月份市场走势的确是颇为令人担心的。
不过,从上市公司公告减持的情况看,解禁额度高,并不一定是减持额度高。2007年10月份公告减持额度仅不到60亿元,属于偏低的月份。2009年8月份的公告减持额度也不到60亿元。解禁额度高峰月带来更多或许是市场的恐惧,而并非是真实的减持。
10月非理性下跌或是建仓良机
10月份涉及限售股解禁的公司仅有51家,而工商银行和中国石化的解禁额度占到当月解禁额度的92%。工商银行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为2家,分别为汇金公司和财政部。中国石化限售股解禁的股东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其中,汇金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此前限售股解禁过程中,均未发生过减持行为。因此,年内最大的解禁潮恐怕是雷声大、雨点小。当然,市场或会重新演绎,解禁潮引发的恐慌性下跌。
好在10月份也是上市公司披露三季报的时间段,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全年业绩的预警、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持股数据等等,丰富的数据提供了绝佳的投资时机。对于机构投资者和聪明、专业的中小投资者,非理性下跌却促成了一个低成本建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