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古诗中看秋的语言及文化含义

(2009-10-31 14:18:47)
标签:

脉动

古诗

含义

草木

曹丕

怀远

杂谈

从古诗中看秋的语言及文化含义

 

历史变迁,时光的轮轴重来都在无休止的转着,转着。想到了四季,不由得想到那冬之前,浅淡而明澈的秋,那让无数人惦念怀想的秋。从中国古诗文着眼看,秋不知随着时间的流转被多少文人墨客赋予特殊且适宜的文化含义。

 

一.     一种对自然脉动的阐述

 

在我眼中我觉得秋是一种充满节奏的流动,读到《九歌·湘夫人》屈原在开篇写着这样的话,“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在这里虽然作者描绘的景物算不得奇特,不必洞庭,无论是在地球上哪个角落人们都能切身去感受去品味。但是,在作者的笔下却多了一种那个神奇的脉动,渐渐地展开这句诗,不知不觉的一种凉意习习地略过肌肤,似乎不自觉地在与生命进行着共振,这无非就是有力地解释了生命,有力地解释了一种大自然的的脉动。在这里秋很是顺利地做了脉动的代言,以一景对万千自然进行了合理地阐述,简洁又不失明婉,充分地体现了语言在诠释文化的同时也成为了文化的一部分。

 

二.     一种离别怀远的代名词

 


上初中的时候,读到范仲淹的《苏幕遮》,我被诗人所描绘的“碧叶天,黄叶地”深深的吸引住了,词中表达的那种缠满婉约的乡愁不知不觉把我带到了伤感的秋色之中。

在《燕歌行》曹丕以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来描述了这片深秋肃杀的秋色,它给人一种空旷、寂寞、衰落的感受。这时候,秋无疑地成为了一种离别怀远的代名词。与自然脉动相比,这种含义无非解释了文化影响着语言,活在曹丕的年代中,渐渐地理解他们眼中的文化,在那个年代战事频繁民不聊生。早在秦朝就有“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撑拄”的民歌,可见当时人民的疾苦之厚重。因此,在这里曹丕用自己独特的曲调表达了当时社会语言环境对诗人的深切影响,用以诗句的形式加以表现,正是由于受时代影响的语言文化环境,投射在文化之中才使得当时的文化发展进出了一个新的阶梯。

 

三.     一种时间,一个阶段的表达

王勃的名篇《秋日登洪府藤王阁饯别序》在开头这样写道“时维九月,序属三秋”这里无疑解释了当时的时间,是秋天。在因此以后写到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变得别样的顺理成章,成为举世传诵的名段。在这里,“秋”则以提示时间的作用来屹立于全篇,统领下文。

在《增广贤文》中记载了这样的一句话“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在这里无疑就是将人的一辈子与草木加类比,写道人的一生似乎和草木一样到达秋这个阶段消亡,泯灭。所以来告诫大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道理。因此,在“秋”这个单字里无疑也蕴藏着阶段的文化表达含义。

秋,一个字体却蕴含了多种含义,以时代演变加以完善并且逐步走向成熟,在这里体现了的是一种感悟,一种季节,一种离别,一种脉动。。。。。。它以它独特的时间地点,在一种承上启下互为影响的文化底蕴中,绵长涌动着。在发展中“秋”也以自己独特的意义来阐述着语言与文化的深层含义,与此同时也在进一步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