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 朝花夕拾 答案
(2014-01-11 19:09:30)分类: 中考名著指导 |
第四部 朝花夕拾
1.①段“我”是高兴地“笑着跳着”急于去看五猖会的;⑨段的心情则“没有他们那么高兴”,
2.表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强制性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3.示例1:开头写家人为看五猖会作准备的忙碌场景和结尾部分“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父亲让我背书给我带来的痛苦感受,突出文章的主题思想。
1.原因是阿长给“我”买回了渴望已久的《山海经》,她做到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另一次是讲“长毛”的故事后产生的。
2.示例: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的睡相;元旦的古怪仪式;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
3.因为“我”非常喜欢而且想得到一本《山海经》,长妈妈很想满足“我’’这个想法;这表现了长妈妈朴实善良的性格特征。
4.欲扬先抑。
1.(A)段叙写的是在百草园里快乐的生活。(B)段写的是在三味书屋里枯燥的学习生活。
2.流露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美好童年的怀念。从文中作者把那些毫无趣味的景物描绘得生机勃勃、有滋有味、 富有情趣。足见其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美好童年的深深怀念。
3.揭示了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私塾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鲁迅对儿时生活的深切怀念。
4.语言优美隽永,准确传神。井栏“光滑”表明井栏长年累月被人摸,写出少年鲁迅多次好奇地摸。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而且体现了儿童特别的感觉。“直窜”写出鸟儿的机灵轻捷和儿童羡慕不已的心理。至于写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更是儿童特有的感受。
(四)(节选自《狗▪猫▪鼠》)
1.目的是“正人君子’’与“虫蛆、鸷禽猛兽”作对比,将“正人君子”虚伪、丑恶的灵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下。
2.作者是对“正人君子”辛辣的嘲讽,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1.日本“爱国青年”查“我”的听课笔记一事,
2.深深的自责精神,作者并不因为自己是误看到这一幕而原谅自己,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自省精神。
3.弃医学文。是“匿名信”和“看电影”这两件事导致的。
1.开始时,鲁迅认为范爱农冷漠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其实范爱农外表极冷,以白眼看人,面对看似热切实际无聊的争执,把不满藏之于心,冷静理智的后面是对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决绝态度;内心极热,对师友、对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热情。
2.第一次是因为关吏从范爱农一行人的行李中翻出绣花弓鞋,有损国体;第二次是因为让座“雍容揖让”、“分出尊卑”,显得封建。
3.鲁迅对他的称谓的变化说明了感情发生了变化。鲁迅对范爱农的感情经历了一个由憎恶到喜爱的过程。
1.因为“我”认为那些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2.示例1: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的睡相,表现了阿长的粗鲁和不拘小节。
3.高兴、兴奋。表现阿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同时也反映阿长守旧的一面。
1.他的态度马虎草率,草菅人命。表现他贪财、不关心病人生死的性格特点。
2.后来这位“名医”对父亲的病也只看钱不看病,等到病重 束手无策时却推荐生手医生陈莲河来使自己脱离关系。
3.表达了鲁迅对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极大不满和痛恨。
1.“对于白话来加以谋害者’’其实主张复古,推崇封建习俗和封建思想文化,这对于青少年必将是“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的毒害。
2.“老莱娱亲’’。对“老莱娱亲”,作者反感的是老莱“诈跌’’。他认为无论忤逆,无论孝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听故事也不喜欢是谣言,
3.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1.从因为“阿嫂哭得悲伤’’就违反规定“暂放他还阳半刻”的正面描写,以及大家喜欢同他开玩笑等侧面描述中可见,他具有同情心和人情味、爽直公正、爱发议论等特点。
2.在夹叙夹议之中,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讽刺,指出人间没有公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