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动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010-06-28 15:56:31)
标签:
教育行为主义诱因学习理论cc杂谈 |
分类: 心理学学习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他们把环境看成是刺激,把伴而随之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认为所有行为都是习得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应用在学校教育实践上,就是要求教师掌握塑造和矫正学生行为的方法,为学生创设一种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合适行为,消除不合适行为。
奖励:奖赏勉励。
强化:通过某一事物增强某种行为的过程。
个体因素、情境因素:情境是一定时间内处境和状况的结合;因素是决定事物发展的原因、条件,构成事物的要素、成分。
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诱因按其性质可分为两类:个体因趋向或取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食物)称为正诱因;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如电击)称为负诱因。
(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某一诱因具有动机价值。个体对奖励的期待决定了奖励的动机价值。)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把注意力放在刺激和反应上,对个体之所以进行某种行为的动机解释为该行为受到过强化。
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如果想让孩子的某一行为能够反复的出现,如做算术题,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一个对能对做算术题进行强化作用的奖励。这一过程称之为确定诱因的价值。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诱因价值的确定是由个体的因素及当时的情境因素共同决定的。
(在这里提到的诱因的价值与在期望理论中所说的诱因价值并不完全相同,后者所强调的诱因价值主要指在从事某一任务前,个体主观上对奖励的价值的评估,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所说的诱因的价值,往往指的是能否强化某一行为反复出现的程度。)
例如,对于阅读行为的强化,设定奖励为看两集《海绵宝宝》的动画片,对于一个成年人和一个一年级小学生而言,其诱因价值是不一样的;对可以无限制的看动画片的小学生和他被限制了一周不能看电视以后,其诱因价值也是不一样的。
另外,因为孩子的认知与思维方式与成人不一样,并非是未成型的成人,这也决定了具备强化作用的奖励在成人和孩子眼中也是不同的。
(
曾经给CC使用一个口算练习机的软件,对百以内加减法进行练习。
当时我对这一软件的吸引力并不看好,设计简陋,画面粗糙,仅当计算正确是会发出“太棒了”之类的语音鼓励。因为没发现更好的口算软件所以勉为其难用一用。
没想到CC对它挺喜欢,小姑娘非常讨厌每天布置的数学作业中的口算部分,据她说“每天第一题就是这一个,烦死了”,这个口算软件她倒是挺主动去使用。
询问原因,回答是“做完一题就知道对错了,做完以后唱的歌很好听,我喜欢~!”
在这个学习行为中,对CC行为强化的诱因,是我事先所没认识到的。
)
值得注意的是,从事需要强化的行为的过程和工具,也能够起到强化的作用,如使用扑克牌作为做加减算术的工具等。
(
CC在幼儿园被养成不爱喝水的习惯,上小学后反复要求多次,还是‘忘记’要多喝水。
这天,CC提出班上有小朋友有好看的水壶,要求换个新的。于是带小姑娘在商店挑选,C妈看中一款,CC自己选择了一款有吸管可以吸水、带盖帽的。最后还是买了CC自己爱的那一个。
在其后的一个多星期里,带到学校去的水基本都被CC喝光了,还‘创造’了七、八种喝水的方式,在家里演示给大家看,玩得不亦乐乎。
现在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间后,CC使用新水壶的兴趣降低了,喝水的量也随之减少,如何能够在激发的行为之后能够让它持续,最终形成习惯?
)
行为主义对动机的解释给我们的教育启示是:对于给孩子的奖励要注意奖励的诱因价值。价值的有无、多少是因人、因时、因境而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