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张美图】格斗不等于暴力,也可以是健康、性感、美丽的代名词

标签:
搏击防身术格斗空手道武术 |
踢拳、泰拳、空手道等格斗运动都是可以起到自卫防身、运动强身、发泄压力、提升自信、改善身体协调性与平衡性的健身运动。相比为了健身而健身的常规健身手段,格斗有更多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由于国内很多文化水平不高,甚至个人素质不高的专业队运动员长年以来的自我崇拜、自我感动,宣扬不正确的格斗价值观,导致格斗运动一直保受偏见。前两年,某徐姓胖子引发的网络约架热潮更是让武术家格斗家的名声跌倒了谷底。练格斗的女生甚至会遭受歧视和冷嘲热讽。
如今,有很多教练喜欢夸示武勇,以“能打”为荣,仿佛能打就是高人一等,自己就是人上人。这种不良的价值观劝退了很多练习者,也是让格斗练习者遭受歧视的根本原因之一。实际上,除了极个别文武双全的教练,大多数时候,在“能打”以外,你的会员各个方面都比你强几百倍。走出武馆你甚至什么都不是,很多格斗教练在外人眼里就是流氓、打手,社会底层的残渣。
专业队的训练只是为了比赛、只是为了拿奖(和奖金),格斗即使他们的立身之本。几乎每一个教练都有常年累积训练的老陈伤,甚至是残疾。而对大众来说,尤其北上广一线城市的都市白领、高端蓝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社交。过于专业化的训练是大众所不需要的,因为绝大多数人并不是为了参加比赛而训练的。当然,对于有比赛意向的学员进行单独培养也是很需要的。但绝对不应该将每个人都当做选手一样来对待。
“专业”与“专业化”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这是很多自诩专业选手的教练经常混淆的概念。作为教练,我们必须“专业”,不然你没办法教好每个格斗技巧,制定好每天的训练计划。但作为大众训练,我们不需要“专业化”。因为大众并不像专业队选手一样是从小开始训练的,也不是精挑细选的运动人才,更不是一天三练一周要训练五六天。身体素质、协调性、柔韧性等各方面都不在一个层面。
除个别特殊工作人群(如:警务/安全保卫人员)业余练习者的格斗训练并不需要“热血”、“荣誉感”、“使命感”、“进取心”。他们需要的只是安全有效的训练。如果因为一次意外受伤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那是非常不值当的事情。
我国很多女性听到格斗这个名词,第一反应是“可怕”,“血腥”,“野蛮”。而在很多欧美乃至其他亚洲国家,格斗早已成为一项非常普及的大众运动。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练习格斗。
这是很多不合格的格斗推广者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说了那么多的废话,我们来欣赏一些其他国家(欧美为主)女性格斗爱好者的靓丽风采。
希望更多人可以摒弃对格斗的偏见,加入这项本该充满魅力的运动。
以下照片均来自宣传女性武道家格斗家的FB公共主页《Martial Arts Females》,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为国人留一个好口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