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利高度集中和统一。这种集权制的单一模式一旦固定下来,用来处理所有教育情境下的课程问题,其内在的固有缺陷也就变得突出起来。况且我国发展差异极大,单一的课程模式也不能发挥基础教育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也不能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自我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也不能使中小学的课程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也不能使基础教育的课程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参与性和适应性;也不能充分挥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优势,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和多样在化发展。所以,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生活的适应性。
可见,地方课的开设是我们国家在分析方方面面的情况后,做出的重大决策,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老师这座巨大资料宝库的智慧潜能的重要举措之一。另一方面,不了解家乡的地域特征、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工业、农业、文化、教育、历史等主要成就及不足等方面的内容和情况,又能如何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呢?所以,地方课的开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是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关注社会,学会对社会负责,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的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