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淮南子-原道训》读书笔记(一)

(2010-08-07 20:58:17)
标签:

宗教

《淮南子》

道家

诸葛亮

宇宙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的话:我为什么要读《淮南子》这部书?

 

     1.首先自己有很多困惑,关于人、关于世界、关于社会,这些问题需要我自己去探索,一方面可以和师傅、张老师这样的前辈们学习,另一方面就要自己去看书去挖掘。仅就看书来说,西方的书看了一部分,不太感兴趣,也看得少。中国的传统文化自己很感兴趣,从小耳濡目染,学起来也方便。而道家作为中国文化的主干,是我必须大力气去了解的。最终达到解答疑惑,增智开悟,在思维的深度和知识的广度上得到提升。

 

     2.以前一直在看《道德经》,假期的时候背过一遍,现在虽然不能被送下来,但是也很熟了。感觉此书言简意赅,思维性强,但由于自己能力不足,无法看到文字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丰富的血肉。这样以《淮南子》来辅助学习道家智慧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3.《淮南子》比较丰富,包括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天文、历法、地理、养生等等很多内容。

 

    4.《淮南子》文字优美,辞赋骈俪之气浓重,读起来不枯燥~

 

   下面就是自己的一点读书的初步成果欢迎指教

 

       卷一.原道训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冥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

 

     《道德经》第一章,就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我现在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老子没有给我们描述道是什么样的,老子水平那么高,也不必跟我们讲,他只是给我们开了一扇大门。这扇门可以通往无限的“道”,“非恒”嘛,我们的认识永远是无止境的。但是在《淮南子》里作者为我们描述了一副瑰丽的图景让我们去了解“道”。

 

      这个“道”覆天载地,囊括四方八极,秉受无形,施之无穷。各位是否看过《HOME》这部纪录片,看看吧,你想想美丽的大自然背后的动力和成因是什么?那就是道!这个“道”“能约能张,能暗能明,能弱能强,能柔能刚”。所以说“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

 

 

      泰古二皇,。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币。已雕已琢,还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句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

    

      上面一段描写完自然力量之后,本段就开始论说人事。太古二皇指的是“伏羲与神农”,我们姑且不去探究是否仅是神话,先顺着作者的思路去理解。这两位领导人治理天下是依“道”而行“得道之柄,立于中央”。“是故能天运地滞......返还于朴”描绘了一幅“道治”的情景。“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总”小到细查秋毫,大到总览宇宙。上古的圣贤,无为无言无好憎不自恃,只是依道而行。

 

     把握“道》德》阴阳、四时、五行”取得一种万物和谐自然的情景。

 

 

 

       昔者冯夷、大丙之御也,,游微雾,骛怳忽,历远弥高以极往。经霜雪而无迹,照日光而无景。扶摇抮抱羊角而上,经纪山川,蹈腾昆仑,排阊阖,沦天门。末世之御,虽有,劲策利锻,不能与之争先。

     “冯夷、大丙”据记载是古代能御阴阳的人物。这里给我们描绘了两种不同的境界

      上古之人“乘云车,入云霓”---依道而行,无穷无尽。

      末世之人“ 轻 车,良 马 ”---以智而行,范围小。

      恩,这个可以当神话看了......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故以天为盖,则无不覆也;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四时为马,则无不使也;阴阳为御,则无不备也。是故疾而不摇,远而不劳,四支不动,聪明不损,而知八纮九野之形埒者,何也?执道要之柄,而游于无穷之地。

 

     这段就当欣赏吧,意境高,文字也优美。

 

      是故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究也,秉其要归之趣。夫镜水之与形接也,不设智故,而方圆曲直弗能逃也。是故响不肆应,景不一设,叫呼仿佛,默然自得。

 

     这句是重点,天下事情,是不可为的。为什么,你只要依道而行,因自然而的力量而运行。万物万事的变化,依据人的智力也是不可究竟的。我们的古人从自然中取法,君不见水与形接,方圆曲直弗能逃!水可是不设智。

 

      道家为什么要强调“无为”“无智”?首先,这个世界背后的动力是“道”,是“道”产生了这个世界,而不是依据人的“智”。其次,道是无穷的,作为人,只要合于“道”即可达到圆满的状态,所谓圆满就是“兽胎不贕,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不出,贼星不行一种淳朴自然地状态。再次人“有为”“有智”要干什么?是否能达到目的?例如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本来想达到提高人口质量的目的,但是事实上人口质量每年愈下,还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是不符合自然法则的。(这个问题详情http://yzz661023.blog.163.com/blog/static/32366572009314115216479/。)一项做法,分析下去,会导致一连串的问题。理智的分析和客观的事实会让你不敢“为”,以至于“无为”。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

      故达于道者,不以人易天,外与物化,而内不失其情,至无而供其求,时骋而要其宿。小大修短,各有其具,万物之至,腾踊肴乱而不失其数。是以处上而民弗重,居前而众弗害,天下归之,奸邪畏之,以其无争于万物也。故莫敢与之争。

 

     “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害也;物至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接,而好憎生焉。好憎成形,而知诱于外,不能反己,而天理灭矣。”这句话讲的非常好。我解释一下,人生下来之后在婴儿的时候是出于一种宁静祥和的状态,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外界的刺激,心识开始随着外物而动,这就是“害”的开始!再进一步发展,不断地受到外事外物的影响,我们会建立起一套“美丑好憎”认知体系,再用这套认知体系去认识外面的世界,由于这套体系是人为的,也可以称为“伪”这样人就逐步的活在了自己的名相世界中而不能自拔,忘记了天道。最生动的例子就是各种各样的广告,它会告诉我们这个商品很好,很值得你去买,但是1000的裤子和100的裤子除了心里上的成就感不一样其他好像都一样。我们又常说五味使人口爽,这是什么意思呢?在外界味道的刺激下,我们会被这种味觉吸引,慢慢变得天天山珍海味、酒池肉林。味觉的退化倒是次要的,最重要的会使一个人陷入到自己的欲望中。是故一动不如一静。

 

      第一段把问题给我们点出来之后第二段就开始告诉我们怎么做。一直听说道家的学问是帝王治学,现在才明白了。第二段是说给统治者听的,作为你个老百姓你吃吃喝喝没什么太大的关系,但是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你要胡作非为的话,则国危已。统治者要时刻与“道”相合,而不是“以人易天”。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是一个逆天而行的人,所以病死在军中很正常的。诸葛亮想光复汉室,但大家仔细想想,天道会讲哪一家应该统治天下么?当然是“合于道者居之”,有德者居之。所以水镜先生就指出了“孔明不得天时”。从第二次讨魏开始,心态就开始急躁。但诸葛亮也是死得其所,万世敬仰。

 

     夫临江而钓,旷日而不能盈罗,虽有钩箴芒距、微纶芳饵,加之以詹何、娟嬛之数,犹不能与网罟争得也。射者扞乌号之弓,弯棋卫之箭,重之羿、逢蒙子之巧,以要飞鸟,犹不能与罗者竞多。何则?以所持之小也。张天下以为之笼,因江海以为罟,又何亡鱼失鸟之有乎?故矢不若缴,缴不若无形之像。夫释大道而任小数,无以异于使蟹捕鼠,蟾蠩捕蚤,不足以禁奸塞邪,乱乃逾滋。

 

     这段没什么可解释的,很好懂。

 

    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伏,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故机械之心藏于胸中,则纯白不粹,神德不全。在身者不知,何远之所能怀?是故革坚则兵利,城成则冲生。若以汤沃沸,乱乃逾甚。是故鞭噬狗,策蹄马,而欲教之,虽伊尹、造父弗能化。欲害之心亡于中,则饥虎可尾,何况狗马之类乎?

 

    桀:穷一人之私欲;禹,以天下之心为心。这个应该都能理解。

 

 

   问题:道家很消极么?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道家清净虚无,消极无为”,真是这样的么?请看下面几句话:

    1.夫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是故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也。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越王翳逃山穴,越人熏而出之,遂不得已。由此观之,;治在道,不在圣。土处下,不在高,故安而不危;水下流,不争先,故疾而不迟。

    2.是故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也,而无不治也。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所谓无不为者,因物之所为。所谓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所谓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

     3.故得道者志弱而事强,心虚而应当。所谓志弱而事强者,柔毳安静,藏于不敢,行于不能,恬然无虑,动不失时,与万物回周旋转,不为先唱,感而应之。是故贵者必以贱为号,而高者必以下为基。托小以包大,在中以制外,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转化推移,得一之道,而以少正多。所谓其事强者,遭变应卒,排患扞难,力无不胜,敌无不凌,应化揆时,莫能害之。

 

     答案有了,道家讲就清静志弱,练得是内功。“圣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饰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得在时,不在争”等到需要的时候道家的人物一定会雷厉风行,积极应变。凡人则是志强而事弱、外强中干,每天都会讲自己要做什么、有什么理想,但是实际上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谓善战者不怒,有功夫的人,不会到处炫耀自己的武力,那些三脚猫功夫的到时到处现实自己的招数多么厉害。

 

     对于年轻人的启示,年轻人缺的不是理想与热情,最重要的是苦练“内功”。年轻人,20几岁正是血气方刚,满脑理想的时候,但是最缺少的是一颗宁静心和睿智的眼光。宁静的心让我们处变不惊,睿智的眼光让我们看清时局,待时而动。

 

     PS:本次工学部读书会就是原道训,欢迎大家前来交流讨论,时间为周六晚~

 

                                                                                  2010-04-21 13:3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