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佛学止观观水日想观 |
分类: 衍慈法师著《禅门静坐基本法》 |
三 修观
「观」,观为细,想是粗。观能在定(止)中的基础上透过智慧去观察,从而领悟真理,因此所见的诸法,历历分明,明镜当台,丝毫不差,既不执着,又不染污。佛在世时,教弟子观想的方法,白骨观、或空观、以及四念处(待讲)等观。
在净土宗的《观无量寿经》中,佛对韦提希夫人示出十六种观法:(一)日想观;谛观落日如悬鼓,专想不移,熟至闭目开目,皆见太阳历历在前;(二)水想观;观水澄净清澈,继起冰想,结晶透明光亮,再作琉璃想,见琉璃地内外映彻;(三)地想观;(四)宝树想观;(五)八功德水想观;(六)总想观;(七)华座想观;(八)像想观;(九)阿弥陀佛真身想观;(十)观世音菩萨想观;(十一)大势至菩萨想观;(十二)普想观;(十三)杂想观;(十四)上辈上生观;(十五)中辈中生观;(十六)下辈下生观(详见十六观经);修习者可选其一谛观,使心坚住,亦可次第而观。楞严经记载香光菩萨观水,身体即融合水。近代大德印光大师,观死字,将死字贴额头。弘一大师专观骷髅头,把骷髅头挂在门上。观的效益无穷。静坐者可择契机修观,定然水到渠成。
智者大师大着有说:「习禅的实践中,止若无观,定而无慧,心必昏沉,固然是痴定;相反观若无止,慧而无定,也只能是“狂慧”,皆为偏差,心必散乱。二者兼修,则相得益彰。止观双修,由止生定,观而生慧,慧性观照,洞彻内外,故又称定慧双修。如果仅仅修止,而不能在修止的基础上进而以观慧修观,虽然可能身心轻安,若能深入四禅八定,暂时压伏烦恼,不能得到断除烦恼的智慧。」由此可知,止与观不可分割。故静坐必须有止有观,止观双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