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
(2014-07-08 08:34:16)“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摘要:
关键词:“新学习”理念
一、“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
(一)教育家关于教学的理论观点
1、杜威:做中学。杜威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做”的过程,也是“经验”的过程。即所谓“从做中学”和“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做”才能获得经验,有了经验,也就有了知识,学到了东西。
2、陶行知: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是在于教学,即学生学,教学的本质是学习。”
3、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中说:“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因此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二)领雁工程“新学习”主要理念观点。
二、 “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中承载着“新学习”理念。
三、“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结构的基本要素
(一)横向解剖:教师、教材(教育性经验)课程内容、学生、学习条件。
在“以学活教”中指出,其中的“学”主要指学生及其学习条件,学习模式,学习方法,学习结果。这大都属于课堂教学中的横向解剖内容,我们在“生本互动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中得以实施。
(二)纵向解剖:教学环节、教学顺序,这两个要素影响着时间的分配。
四、实施“生本互动五步式”教学模式的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二)开放性原则
(三)问题性原则
(四)创新性原则
(五)激励性原则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区寻找学生的长处提供了理论基础。评价激励,是生本互动式学习的动力因素。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见解,并从不同的角度给与积极的肯定和表扬,以充分调动学生互动交流的积极性。
五、“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与操作程序
(一)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二)我校“生本互动5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结构:
课前的准备 |
1.激趣导入(约3分钟) |
2.分层质疑(约5分钟) |
3.互动探索(约15分钟) |
4.归纳展评(约7分钟) |
5.迁移检测(约10分钟) |
|
教师 |
根据学情、教材、教学目标和教师个体再进行集体备课设计教案,课程资源的准备 |
抓住教材主题(目标),结合学生实际与生活经验,尽量有趣导入本节教学学习的内容 |
将课堂教学中的内容转化为探究问题情景冲突,或问题情景串,让问题呈现与目标达成具有递进性、层次性。 |
教师巡视指导,提示、起协作者,画龙点睛的作用。 |
教师就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引导学生共同概括,提炼归纳达成教学目标。及时评价小组。 |
根据学生本节课学习情况,选择性的选用编制的反馈练习,延伸拓展训练,具有层次性的练习。 |
学生 |
教师提前告知预习要求,学具准备等情况 |
在愉悦的知识回忆中,确认原认知结构,确定本节教学目标或主题 |
学生能明白问题情景转化的问题,能在问题中获取新知探索的目标取向、有主动探求的欲望 |
学生主动体验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断思辨、感悟,培养合作意识,提升境界,拓宽胸怀。 |
学生上展示台或在小组中将学习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小组汇报,组与组间建立共识,分享思维。 |
知识目标建构梳理,进行知识的巩固运用、迁移训练。 |
课前 |
课中 |
课后 |
六、务实教研活动,为实施“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作保障
七、评价为导向,促进“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
为了落实“新学习”理念,促进我校“生本互动五步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我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评价办法来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指标 |
考察点 |
标准 |
评价要素 |
权重 |
||
学生 70% |
教师 30% |
小计 |
||||
内 容 |
与知识体系的联系;知识形成过程;重难点的解决 |
学生被新知识吸引 |
导入基于原知识、原技能,明确提出学习目标与学生分享。 |
|
2 |
|
目标达成的路径清晰,时间分配合理,有充分巩固时间。 |
|
4 |
|
|||
使用问题引领,设计系列问题解决重难点。 |
|
5 |
|
|||
重视生活与文本的联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
3 |
3 |
|
|||
方 法 |
采用学生普遍适应的、能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方法 |
学生主 动参与 |
在教学节点设计开放、探究式问题;问题清晰,激发学生思维。 |
3 |
3 |
|
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提问、反馈、讨论、练习机会。 |
6 |
2 |
|
|||
学生大胆表达自己意见,不仅说出结论,而且乐于说出得出结论的过程。 |
8 |
|
|
|||
善于设计由简单到复杂的分层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
5 |
|
|||
活 动 |
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有效组织课堂活动。师生互动、学生合作、参与面广 |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发挥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开展小组和集体讨论、辩论、展示等形式的学生合作学习活动。 |
9 |
|
|
善于用简单问题点拨,参与学生的活动。 |
4 |
2 |
|
|||
学生主动交流,勇于提出探究、质疑的问题;有困难时主动争取同伴帮助;能总结小组学习的过程。 |
9 |
|
|
|||
学生活动的参与面广。 |
4 |
|
|
|||
精 神 |
教师精神饱满,关注每个学生;学生乐于学习,积极思维 |
学生感受到收获的愉悦 |
对学生抱有适切的期望;赏识学生的探索与质疑,鼓励学生每一点进步。 |
4 |
3 |
|
给有困难学生表达意见的机会,用接近他认知水平的问题点拨,使他分享成功。 |
6 |
1 |
|
|||
学生精神饱满,渴望成功,都能感受到收获的愉悦。 |
4 |
|
|
|||
成 效 |
完成学习目标与实现指标 |
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
大多数学生有讨论、表达的机会;能正确回答教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课堂练习的正确率高。 |
10 |
|
|
附 |
其它方面有特殊意义的表现 |
教学中的特殊方法;教与学中的特殊表现。(记录) |
|
|
|
|
定性定量评价 |
|
|
|
|
参考文献:
[1] 汪明帅.
[2]重庆市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手册.重庆市教育评估院,上海方略教育培训中心.2013.
[3] 郭思乐.
[4] 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6] 沈玉顺.课堂评价[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