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门头沟区圈门窑神庙及浅山地区闲步简记

标签:
门头沟区窑神庙圈门过街楼古道文物疫情期间 |
疫情下的生活,虽然大家都能够或尽力耐心的忍受,但总是宅在家里,上班、上街上还得戴口罩等,总不是正常、自然地生活,何时摘下口罩,何时行动自便,真的不好说。北京也不知怎回事,作为首都,防控氛围并非随疫情表面上的减弱而有丝毫的解禁,还越来越严格,出京后返京都得居家隔离14天,多么的严峻、紧张。怎么办?怎样才能摘下口罩,享受片刻的自由呼吸,自然、放松一下。
3月29日,阳光灿烂,此时京城大地大多春意盎然,一片生机,花开柳绿,万物勃勃。实在不愿呆在家里了,真的想感受大地的磅礴。去哪?想来想去,门头沟城西关,从圈门进山,沿古道走走,估计那儿人不多,就去那了。
路很通畅,莲石路,过首钢大桥,西沿线到门城,城子大街,一直向西,一会就到了。顺便说一声,城子大街北侧不远处有清初耿聚忠墓,门头沟区文保。耿继忠,也许有人不清他为何人,提到清初康熙帝平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三藩就知道了。北面九龙山上还有周自齐墓,那可是清末民初有名人物,还曾经代理过几天民国大总统之职,墓地规模不小,处于山地自然比城区耿墓保存完整些。在圈门东北,城子大街北面坡地,还有两处日伪时期留下的炮楼,高高耸视着整个门头沟城,居高临下,战略高点,以前曾登楼观景,有一次还差点发生人犬大战,好在全身而退,博客曾有记录。
来到圈门,这里是门头沟西关的山脚下,进入里面就是山路古道,通往西山深处以及潭柘寺等悠久寺庙等地方了。来过多次,总感觉这里就是隘口,要道,封锁此处,山里从此沟谷很难进入门城、进入北京。怪不得日伪时期此处有许多碉堡,据说进山不远有称天桥浮的村子,那还有碉堡,要是顺利进山走走,也许能看到。
圈门这里位置重要,两侧山岭,中有水道、古道,古时进京、门头沟城所经之道,那时此处一定繁华,管理严格。现在留下很多可看的文物建筑。有过街楼,老戏台,还有窑神庙等,这些都是门头沟区区级文物。
圈门过街楼


戏台
这里还在实施浅山区、围绕门头沟城山岭的美化、改造等,打造人文景观带,真的很好。可以预料,用不了多长时间,门头沟区伴随房山区、石景山区、海淀等沿西山地区浅山地带越来越美,越来越适合人们近亲自然、欣赏自然,这是自己总去浅山地区,亲自目睹的感受。
过圈门,过街楼,那里人不少,估计口罩摘不了或时摘时带了,不是自己想象的那样,少人无人。关于带口罩,上班工作要求,防范医患交叉感染,那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而来到大街上,即使人不多,尽管自己不情愿,人家戴口罩,很担心别人在意,还得带。
山口景观
向山里走走,人好多,麻烦了,还有好多执勤的,设卡盘查等,真的不应来此。疫情到处封锁,村镇难以进入,即使进山古道,荒山野岭都很难随意走动。没办法呀,其实除疫情外,再有几天就是清明节,为防范火灾,防火升级了,野山、古道是不能进入的。其实,北京的冬季,总是如此,严防死守,执勤防火,外出登山望景,那是受到限制的。
看看窑神庙吧,与过街楼、戏台一样都是区级文保。不过窑神庙总是大门紧锁,多次来也没进去过,倒是寺外整洁、规划街心公园很好,人们访古休闲的地方。重要的描写过去门头沟区先人挖煤、作为矿工工作生活的雕塑很精致,也反映当地生活文化的一大特点。看着这些雕塑和辛勤的劳作人们,真有点感受“百姓延续历史,又是何等艰辛”。
窑神庙
窑神庙景观与雕塑






再找到个地方吧,还是去前不久去的定都阁附近的野山中走走吧。上次去很顺利,山岳中几乎无人,用不着着戴口罩,还有文物古香,也有古道、佛字石刻。离此地很近,也就10多分钟车程。
清明节前夕,到处在防火,管理加强了,上一次自己通过的山口有人管理了,谢绝进山了。找了半天也无攀爬野山的小道,那就在离卡口不远的山坡上驻足、远望、摘下口罩,吸点新鲜空气,领略自然之气吧。
其实,要像以前的体力,完全可以爬上去,上面不远估计就是铺设的遍布山野的人工步道,而再往前走就是古道。山野无人,有的地方还山林密布,遮蔽幽静,算了吧,就不爬上去了。
坐在静静的巨石上,尽管山野稍寒,草植、山花还不像城里绿色盎然,花开花落,一片春天的气韵,不过有草植、杂草、含苞待放、绽放的野花陪伴,四周磅礴山野、绵延东西南北,鸟鸣虫飞,微风枝舞为伴,摘下了口罩,也算是很好了的感受了。那真是“清明时节防火升级,登山景观封闭防守、爬爬野山总是费心,磅礴山野难见几人,摘下口罩露出人相,疫情肆虐何时是了、自我调节习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