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易县清西陵:泰陵

标签:
河北易县清西陵泰陵世界遗产文物 |
清代入主中原,实现一统后在京城周边的皇陵有两处,东陵与西陵,距离京都大概均为100多公里左右的浅山地区。东陵位于京东北河北遵化,西陵则位于京西南河北易县。清代雍正皇帝开辟西陵,并下诏从此隔朝作为皇帝陵寝攘地。因此西陵葬有雍正、嘉庆帝,按理说,嘉庆后朝道光帝应葬于东陵,谁知东陵那建的享地不顺,陵寝总是漏水锓泡,废弃了,跑到了西陵建造陵寝,开始打破了祖制。咸丰帝本应入主西陵,由于老子道光帝去了西陵,他怎办?老子去了西陵,按祖制他和慈禧也就前往东陵了,咸丰后朝同治又违背祖制了,本应埋在西陵,却在东陵了,后来的光绪帝只能前往西陵了。皇帝陵寝、后事安排是大事,也许不按规矩来,随意改变祖制,大清王朝从道光帝开始走下坡路了,一蹶不振了。
因此清西陵埋了四位皇帝,那就是首陵雍正帝泰陵,嘉庆帝昌陵,道光帝的慕陵、光绪帝的崇陵,还有泰东陵、昌西陵等几座皇后陵、几处公主、王爷陵等。
清西陵背靠山岳、脚踏易水,风光秀丽,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皇家陵寝,数千年来,尤其唐宋以来已成建制,规格、规模、建筑、礼制等日益完善,而清代东陵、西陵更是延续了明代皇家陵寝范式,这一点,从西陵首陵泰陵看就非常突出,很像明十三陵的翻版。
雍正皇帝泰陵作为西陵的首陵,主陵区主要包括神道、陵寝两大部分,其中长达两公里多的神道类似明十三陵神路,又有一定区别。
跨过易水河,首先是石牌坊,西陵牌坊为三座牌坊,正面、左右各一座,体量、构造一致,据说雍正帝陵原来的牌坊为木质,其子乾隆皇帝为彰显大气,后改为石牌坊。西陵牌坊三座,明十三陵牌坊才一座,西陵牌坊紧邻陵区红门,而明十三陵牌坊在陵门大红门有很长的距离。
来到大红门意味着进入陵区,官员等人在此下马,左右有告示碑。
走进大红门,古老砖石灵道凸显沧桑,此地水系发达,为保皇陵免水害,神道陵道内古桥众多,三孔桥、五孔桥、七孔桥等。
陵门北面百米多就是碑楼,楼四角有四座华表,犹如明十三陵碑楼结构与布局,鲜儿不同的是碑楼中并排魑首龟趺两座碑,坐北朝南,异常壮观,而明十三陵碑楼中才立一座石碑,清代雍正朝别出花样了。
进入神道,首先两处石柱分别左右,往前走,有石像生分立神道两侧,共五组,为立像,文官、武将,石马、石像、石兽,文官武将显然清代装束,清代服饰留有长辫,与明代十三陵文武官员石像有异,其实差别最大的石生像数目、体量要逊色明代十三陵的。十三陵石生像,20多组,动物石像分坐立两种矗立于神道两侧,不知清代雍正陵神道石生像怎么那么小气了。
关于泰陵,泰陵陵道还有点特点,那就是大红门到碑楼并非直线,弯曲向前,不知何故。神道北侧就是龙凤门,很漂亮、雕刻精美、琉璃、石材、火炬等。
走过神道,就到了陵寝区,前朝后寝布局,三路三孔桥,过后隆恩门,隆恩殿,左右朝房等,陵寝区规定范式,与明代皇陵无明显区别,隆恩殿后就是方城,上有碑楼,后面是哑巴院,登上去就是宝顶了。
站在方城碑楼上前看中心线,供桌、殿宇在前方,砖铺中心陵道有沟壑感,实际上那里很平坦,青砖斜铺,心理位差效应,好像那里有一条沟,这也许是陵园中一景。
雍正泰陵很完整,植被翠绿,古物生辉,尤其雍正也是有故事的人,篡改遗诏,家喻户晓,历史是那样吗?改变祖制,自建皇陵,有魄力,更可知的就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世,而到了嘉庆,尤其道光、咸丰后,大清就苟延残喘了。
清西陵、泰陵还是值得一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