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乐寺村常乐寺后面的坡地上有太监墓,很多资料称,常乐寺多次由太监出资维护。据明成化年间(1465—1487)的《重修古刹常乐寺碑》碑文记载:“宣武关外七十里至常乐寺有自来塔一座……常乐寺建于大金寿昌年(1095—1100),当时只剩遗址。寺有自来塔一座,后太监刘山(道号宝山)购买此地……”,显然,常乐寺历史远于此,当时寺毁,远处有姚广孝塔。
后来,万历年间重新由司理太监王安等修建,有人认为,村子东门,“纯忠万禩名禋永”、“世德千秋带砺长”,横批:“凤诏旌忠”;西门上联“浴日丰功垂宇宙”、下联“凌云正气壮山河”,横批“鸿猷异圣”,是描写重建常乐寺,并以此彰显修建墓地的明万历朝司理太监王安的丰功伟绩,果真如此,东西门的建筑在万历朝后了。其实,更多人认为门额是对永乐朝太子少师姚广孝的歌颂,那么时间就不好说了,更多的可能在万历朝前,也不排除明成化朝前就存在了。
太监墓并非那么好找,并非在寺后。其实常乐古寺还是有围墙的,有的坍塌,还是清晰可见的,形成围墙之内有围墙的现象,台地高低不平,更显神秘。太监墓在寺外东北部稍远、很不显眼的山坡上。青草阴绿、树木林密,杂草丛生,一片寂静,出古寺向北,爬上坡地,简单的、石材包裹、有些损毁、存在盗洞的圆形宝顶在荆棘中显现,那就是太监墓,其中之一为王安墓,房山区文物普查登记项目。可以确定的是太监墓远在常乐古寺之外,简单的不能再简单了,似乎达不到东西门额所标榜的那样令人崇敬。太监王安与古寺、村子东西门额、古寺围墙、村子围墙的关系似乎不那么紧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