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是老舍戏剧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当代话剧艺术中的经典,被西方誉为是“东方舞台上的奇迹”。其中着意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的不同生活道路:王掌柜想“改良经营”,秦仲义想“实业救国”,常四爷想“自食其力”。这三个人由青年到老年,奋斗了一生,经历了三个时代,结果谁也没有达到目的,最终潦倒的潦倒,自尽的自尽。老舍先生主要通过这三个具有鲜明特征的人物,同在三个不同时代所经历的各自不同的生活道路,画出了一幅中国五十年历史的画卷。本文主要从常四爷的人物形象入手简单的谈一下自己在看了《茶馆》之后的一点小小感悟。
一、关于《茶馆》
老舍先生曾说“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茶馆》中先后登场的有名有姓的人物有七十多个,他们各有自己的经历,各有自己的故事,汇成一个总的故事,就是那个时代的故事。剧本紧紧围绕茶馆这一典型环境,让各类人物先后登场,写他们的言行举止,写他们怎样活着又是怎样死去,折射出那个黑暗腐朽的时代,反映了人们的悲惨遭遇和命运。《茶馆》从第一幕的晚清戊戌变法到第二幕的民国初的军阀混战,一直写到第三幕的抗战结束,历经半个世纪,这半个世纪的社会变迁在《茶馆》里体现得淋漓尽致。与一般的戏剧作品不同,《茶馆》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它要表现的是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茶馆》的创作宗旨就在这里。一向不熟悉政治斗争的老舍采用避生就熟的写作办法,用他了如指掌的社会文化变迁来折射社会的政治变迁。《茶馆》对旧时代大众精神危机的刻画主要借助于剧中的三个关键人物----王利发、秦仲义和常四爷来完成的。”(关纪新——茶馆的文化符号)老舍通过对三个善良、质朴、正直人物命运悲剧的凭吊,痛诉了那个时代的怪异和丑陋。
二、关于“常四爷”
在《茶馆》中,常四爷的性格可谓是又倔又硬,常四爷是旗人,在清朝末期常四爷还吃着皇家的钱粮,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他就很瞧不起“信洋教”的马五爷,瞧不起那一个个崇洋媚外的国人“身上有那么多洋玩艺儿”,而且还能斩钉截铁地说出来:“我就是不佩服吃洋饭的。”
第一幕中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他也为此坐了一年多的大牢。在面对吴祥子,宋恩子的铁链时,他理直气壮的说:“告诉你们,我可是旗人”,在面临大清国的灭亡时,他也说“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说的是句公正话!”常四爷他平生都保持着满族人耿忠、倔强的脾气,从不向恶人低头,不向命运让步。出狱后,常四爷赶上了义和团运动,他终于找到了个时机和洋人真刀真地打了几仗,可最后大清国还是不出他所料的亡了。在第三幕里,常四爷经历了牢狱的折磨和义和团的战斗,更加成熟了,凭着力气靠卖菜为生,自食其力。台词中一再表达:
“我卖青菜了,自食其力,不含糊!”
“铁杆庄稼没有了,还不卖膀子力气目吗?”
“现在每天早上起五更。弄一挑子青菜,绕到十点来钟就卖光。凭力气挣饭吃,我身上更有劲儿了!什么时候洋人敢再动兵,我姓常的还准备跟他们打打呢!……”
这些话说明了他对生活依然抱着勇气和信心,虽则常四爷靠着担筐贩菜,跨篮子卖花生米照样能腰板挺直,但尽管是这样一条硬汉子也还是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到了第三幕,常四爷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军阀混战,国民党投降卖国……几十年经历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在他心上也留下了创伤。“像一头垂死的老兽,他不再轻易咆哮,也想避开群兽穴居的山林,他把多少郁闷不平都深深地压在心底,不再轻易透露。”常四爷和秦二爷意外相逢,从眼前此人的变化和遭遇中,仿佛也找见了自己的一生——时代的黑暗,历史的无情,毕生的挣扎,希望的幻灭……不禁搅起了他心底的往事,他开始坐不住了。听着王掌柜一字一泪的控诉,心底的话憋不住了,终于倾吐出来:“盼哪,盼哪!我盼着谁都讲理,谁也别欺负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给杀了!……”这个饱经辛酸的硬汉子,最后,他只能借撒纸钱来凭吊晚年,来咀咒那个吃人的旧社会。
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他不讳言他的不满,对抓过他的特务仍然很强硬,对正在发愁的王利发则雪中送炭。他没有掌柜王利发的圆滑,不会改良,没有松二爷那样怯懦,被欺负了就请安,也没有“头角峥嵘”的秦仲义那样藐视穷人,他“一辈子不服软,敢做敢当,专打抱不平”。他“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但结果是“一事无成”!
三、“常四爷”VS新闻媒体
我觉得常四爷这个人物刻画的非常成功。因为他是以一种单纯的方式出现在舞台上。他有爱心,有正义,有良知。同样的我认为这也正是我们的新闻媒体所需要的。
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爱心、正义、良知,尤其是当前,人们的心态比较浮躁,“彰显爱心、维护正义、坚守良知”这种社会责任意识在我们的媒体中是极为重要的。诚然,新闻媒体享有着采访权、报道权、舆论监督权等等权力,公众也有着知情权和不受侵害权。但新闻媒体该如何行使这些权力,媒体承担的与之相应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呢?在一个文明和健全的社会中,权力和责任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权力和责任是彼此相伴而生并且相承而行的,“不负担责任的权力是极端危险的,没有权力的责任则是不牢靠的。”这是周知的浅显道理。社会中的个体的人、个体的组织,概莫如此。新闻媒体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独特的社会组织,同样拥有着独特的权利,所谓“第三力量”、“无冕之王”等等的形容或称谓,大致就是这样的指向。
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媒体的功能在持续扩大,作用不断显现,自身的诉求也与日俱增,但是媒体绝非媒体自己的媒体,乃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媒体,其肩负的责任和使命重大。“媒介即是信息,而信息本身都是有意义的”尽管新闻媒体是本着客观中立的角度和态度去报道事实、传播信息,但其引导舆论、传授知识、教化民众、弘扬正义、捍卫真理、构建文明的信息内涵,决定了媒体不论是主观上还是客观上都承担着责任并通过报道履行着责任。也就是说,无论大众媒介置身于怎样的社会中, 它们都对社会负有责任,对人民负有责任。
常四爷这个人物形象在某些方面很像是新闻媒体的角色,他有爱心,在那个时代他伸出双手给可怜的母女一碗面吃正是彰显了他的爱心,正义和有良知更不必说,这不正是媒体所需要的吗?也许你会觉得这个人太过于直肠子,不够圆滑,反而会让自己惹上麻烦。不像王利发那般圆滑,为人处世懂得精通,每个人都不想得罪,既不伤害别人,也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也许你会认为,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媒体应当做一个圆滑的人才能不会给自己带来太多的麻烦,但这样的媒体是自私的,只是为了某些特定利益,却掩盖了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就好像前段时间的“毒奶粉事件”,当中又有谁敢站出来接他的老底呢?不等到事情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了,谁都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算了。还有一些媒体也敢大胆的做出自己的评论,有多淡就说多淡罢了。片面地追求发行量、收听率、收视率、点击率……忽视了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忘记了社会责任,进而就出现了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和不良广告这些“公害”。
常四爷在面对大清走向灭亡之时曾说“该亡!我是旗人,可是我说的是句公正话!”“实话实说”在新闻媒体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具体到海南“香蕉致癌事件”, 在一部分媒体对这一事件未加任何客观和科学分析而蜂拥报道、推波助澜之时,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报道则指向了另外一条路径。2007 年4 月7 日,《焦点访谈》栏目播出了《蕉“癌”之惑》,节目秉承栏目一贯的“用事实说话”的追求和扎实平和的风格,一方面表现了蕉农的焦虑和所受到的伤害,另一方面通过大量的调查采访,揭示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事实真相,从而澄清了谣言、稳定了市场、稳定了人心。这个节目尽管从编辑技巧和艺术性上看并不十分突出,但它及时、真实、有效、有益, 不威而重,因而受到了从政府部门到普通老百姓的一致欢迎和好评。从播出效果来看,《蕉“癌”之惑》这个节目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意识。
正是由于报刊、电视、图书、网络等媒体对社会具有巨大的影响力,是构成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报道中才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因此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为了所谓的“眼球效应”、经济利益忽视甚至彻底放弃承担这种社会责任。况且,责任和利益也绝对不是两相决然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在社会责任和利益追求之间,媒体完全可以两者兼顾。比如《焦点访谈》、南方周末等。
四、总结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隐藏许许多多的不可告人的东西,比如,官场问题、环境问题、升学问题等等。我们不要怕得罪别人,要大胆说出真相,让我们的社会有个透明度。那么,我们所提倡的正义、诚实做人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其实,在我们的社会元素表里,我们不能缺少“常四爷”这样的新闻媒体也不能缺少这样的人,我们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就更需要这样的人。因为这样的人他敢实话实说,揭露失去的真相。多直言,多为事情揭发真相,是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也是必要的。
人处身在世界上,就要为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而努力。虽然你不敢说出事情的真相,只不过是得到暂时的缓解罢了,若按长远来说这是不可取的思想。我们的社会大力伸张正义,有人宁愿做缩头乌龟,也不愿做英雄好汉,那我们的正义就会永远消失在我们的眼前。与其怨天尤人,不如饭躬自省。我们是否真正做到敢作敢为了呢?我们的社会正是缺少了像常四爷这样的人,正是这样的人才是我们的社会动力。常四爷是一个单纯独特的人物,正是这样的单纯独特才会一种让人深思的光芒,在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找到许多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