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刿论战》凸现人物的叙事艺术
(2013-11-01 11:13:50)
标签:
浅析《曹刿论战》凸现文化 |
浅析《曹刿论战》凸现人物的叙事艺术
民乐县第二中学 沈典同
摘要:《曹刿论战》是先秦史传文学《左传》叙战记人的杰出代表。善于在纷繁的战争事件中塑造生动传神的人物形象。《曹刿论战》记录春秋时代齐鲁长勺之战,剪材精当,记言不烦,对比陪衬,结构严谨,处处照应,塑造出生动传神的曹刿形象,成为叙事记人散文的典范之作。
关键词:《曹刿论战》战争
《曹刿论战》出自先秦杰出的史传文学著作《左传》,是《左传》记载历史战争事件要言不繁,描写人物生动传神的典型代表。
全文只用了二百二十二个字,却条理清楚、剪材精当地记叙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塑造出事件的主要人物曹刿的鲜明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叙事记人散文的典范之作。其高超的叙事记人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剪材精当。记载历史战役事件,可写的内容很多,但《曹刿论战》的重点是塑造曹刿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他非凡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因此对于战役双方的参战人数,战斗场面等事只字未提,全文只围绕曹刿来写。“十年春,齐师伐我。”一句交代出战役的时间,战役双方,战争性质后便让曹刿出场。战前的准备也是多方面的,但作者只写曹刿重视人民力量。战役的因素变幻莫测,攻守有度,胜负难定。齐师如何败绩,如何遂逐齐师,但作者对应战和追击的情况略而不提,仅用两个“未可”与两个“可以”来表现曹刿的沉着果断,使他的精神气度活灵活现。战斗取得胜利,鲁庄公的“问其故”也包含着一系列问题,如曹刿为何两次否定他的决定,为何曹刿的决定取得了胜利而他的决定不可行?这些询问,作者只用“公问其故”四字来概括,剪裁不露痕迹,显得十分精练。所有的剪裁都为突现曹刿的形象服务。
记言不烦。曹刿论战,重在“论”,而不在“战”。在“论”中作者也是要言不烦,句句精炼而传神,无不表现出曹刿的精神风彩。战前向鲁庄公问“何以战”,对鲁庄公对话的两次否定一次肯定,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充分表现出他是位头脑清醒,认为鲁国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就必须取得人民的支持,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鬼神的保佑和少数官吏贵族身上。“可以一战,战则请从。”仅八个字,字字铿锵,坚定有力,表现出他的政治远见和英明果敢的形象。“一鼓作气”的论述,可以说是曹刿论战中最精彩的言语。充分表现了曹刿注重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决定,反对盲目行动;主张首先消耗敌人的力量,然后抓住战机反击。寥寥数语,一位富有经验,胸有成竹,镇定自若,善捕战机的卓越的军事指挥者形象赫然眼前。
对比陪衬。曹刿是主要人物,但作者并没有一味的让曹刿唱独角戏,而是巧设了鲁庄公和乡人作为对比和陪衬,以使曹刿的形象生动丰满。乡人劝阻他见庄公议事,他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仅仅八个字,除了鄙薄权臣,更表现了曹刿的爱国心,责任感和他的独具远谋的气度和自信。在事件的整个过程中,“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与曹刿的几个“未可”和“可矣”中,让读者感受到一个没有主见,毛毛草草,胸无城府的鲁庄公形象,无不显示出一个高瞻远瞩,胸有丘壑,足智多谋,睿智冷静的军事指挥者曹刿的形象。
结构严密。如第三段中只用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去表现曹刿对战斗的指挥,至于为什么这样指挥却留到第四段中去阐明。这样既集中紧凑地叙述了战斗的场面,又集中明确地表述了曹刿对指挥作战的见解,体现了“论战”的特点;既两相照应,又互不干扰,都清楚明白,恰到好处。此外,本文在一段内或段与段之间也都有严密的照应。如,第二段中“可以一战”与“何以战”相应;第三段中的两个“未可”与两个“可矣”相应;第四段中“辙乱”、“旗靡”与上段“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相应,“故克之”与“师败绩”、“遂逐齐师”相应。可见作者在二百余字的短文中作了精心安排和反复推敲。否则,以如此简短的文字叙写如此复杂的事件,很容易出现疏漏不明之处。
文章在战役中记人,故事生动,形象传神,理论中又充满了智慧的趣味,从各个角度映照出曹刿的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
参考文献:
[1]
[2]
姓名:沈典同
联系地址:甘肃省民乐县第二中学 734500
联系电话: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