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白花歌
(2011-03-18 19:03:04)
标签:
两半堂闽南日报约稿文化 |
分类: 散文随笔 |
杨白花歌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
含情出门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这首《杨白花歌》是北魏胡太后所作。胡太后原是北魏宣武帝的妃子,宣武帝死后,她的儿子继位做了皇帝,她以太后之尊,临朝称制,执掌大权。这个年方三十余、不免孀闺寂寞之感的太后爱上了许多男人,而杨白花也许是其中最让她伤心的一个。
杨白花是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梁书》卷三十九记云:“杨华,武都仇池人也。少有勇力,容貌雄伟,魏胡太后逼通之。华惧及祸,乃率部曲来降。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声甚凄婉。”这是一段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胡太后“逼通”杨白花,而对于杨白花来说,跟一个胆大妄为的太后有私情,显然是一件危险的事。他害怕因此招来灾祸,于是率部曲投奔了南朝,改名杨华。胡太后“追思之不能已”,写下了这首《杨白花歌》。
这是一首失恋的哀歌,在绝望的悲伤中饱含着热切的感情。整首诗皆出之于比兴,托物言情,浑然一体。那随风飘逝的杨花,恰好与弃她而去的情人的名字相同。这样的“比兴”确实非同一般,对于作者来说,那风中飘荡的杨花,能使人触目惊心,黯然魂销。
诗从杨柳花开的繁盛写起,语气中仿佛带着些许的感叹。然而,对于无常而又不幸的命运来说,繁盛却正是衰落的开始。一夜之间刮起了春风,那杨花就被无情的风带走了。“南家”,暗指南朝(梁朝)。“春风一夜入闺闼”,狂暴的力量,来得突然而且不可阻挡,从天而降的不幸,显示的正是命运的力量。这一句虽是比兴之辞,却出自真实的经验,写来自有触动人心的力量:夜里突然起风,风推动着门窗,刮进了房间,那情景原本就能使人梦断魂惊。
五六两句是罕见的句子,那是真正的肺腑之言,只有陷身在失恋的痛苦中的人,才有可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含情出门去,给人的感觉是走投无路;“脚无力”是最平实的话,却是真正的伤心之语。失恋是一种疾病,失去了爱情就失去了生命的力量,使人双脚无力,难以自支。“拾得杨花”与“泪沾臆”原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可是就在俯身拾起杨花的瞬间,泪水却在不经意间溢了出来。悲伤的身体就像注满泪水的容器,一不小心的倾侧,就会使泪水倾泻出来。“拾得杨花”与“泪沾臆”有什么关系呢?与其说是因为“杨花”和情人同名触动了内心的伤痛,不如说是因为俯身拾起杨花的动作本身,使人不能自持,禁不住泪沾胸臆。这两句诗之所以非同寻常,不只是因为写出了真切的悲痛,也是因为表达的节制和含蓄。节制是一种美德,而真实的悲痛拒绝夸饰和煽情。从字面上看,“脚无力”写的只是生理感觉;“泪沾臆”虽是直接抒情,但俯身拾起杨花的动作却掩饰了内心的伤痛,成为落泪的借口。
诗的最后表达了作者盼望情人回到身边的愿望。然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杨白花率部曲投奔南朝,不但背弃了爱情,而且事实上也背叛了国家,他是不可能再回来了。希望从南方归来的燕子把杨花带回故巢,托物抒情的方式在虚拟的隐喻中显示了愿望幻想的本质,也表现了相思的无望和痴迷。而成双的燕子秋去春回,其来有信,则更映照出离居的孤寂和相思的怅惘。
胡太后并不是一个诗人,却写出了一首非凡的诗。也许她原本就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具有诗人善感与脱俗的品质。她写了这首《杨白花歌》,“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足歌之”,这行为本身就是非凡的艺术表现,而且比她的诗篇具有更加令人惊心的悲痛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