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故居——襄阳米公祠

标签:
故居宋代米芾书画旅游 |
分类: 原创百科 |
米芾故居
简介
[1]
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故居在襄阳,米公祠是为纪念米芾所建的祠宇,坐落在樊城柜子城上,隔汉水与襄阳小北门相望。米公祠,原名米家庵,始建于元,扩建于明,后改名米公祠。自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始,先后由米芾第十八代孙米瓒、十九代孙米爵、二十代孙米澎重建;清同治四年(1865年)再建。祠内有纪念性建筑拜殿、宝晋斋、仰高堂等。并珍藏有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其后裔摹刻的米芾手书法帖45碣,其它碑刻145碣。
艺术圣地
米芾世称为“米襄阳”。米芾与苏轼、蔡襄、黄庭坚合称“宋四家”,以“米点山水”绘画技法著称于世。米芾故居——襄阳米公祠因此成为艺术圣地。襄阳市大力打造“米芾书画”品牌,扩建修缮了米公祠,每年投入60多万元专项经费举办各类书法活动,把书法艺术纳入全市中小学教学体系。襄阳市于2011年获得了中国书法名城荣誉称号。[2]
建筑特色http://s12/mw690/61d88739gd70595ad480b&690
[3]
米公祠由三部分建筑群体组成,中轴为主体建筑亭、拜殿、碑廊、宝晋斋、仰高堂,总占地面积为一万二千多平方米。殿堂里珍藏陈列有米芾及宋代大量的墨迹和石刻。拜殿、宝晋斋内悬挂的匾额、楹联琳琅满目,“颠不可及”、“妙不得笔”、“与孟鹿门号两襄阳书传千古,共苏黄蔡称四巨子颠压三人”等题词,是后人对米芾书法及人物性格的高度评价。中轴两侧为东、西石苑、苑内亭、台、榭廊高低错落,参差有致,游鱼满塘。廊壁陈列着米芾、苏轼、黄庭坚、蔡襄等书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这些书法精品,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宝库,每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到此参观,弘扬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宣传襄阳,创建文明城市起着重要的作用。祠堂庭院清静,碑石林立,怪石嶙峋,银杏参天,给人以清静幽深的感觉。米芾攻诗文,擅书画,尤善长行、草,史有“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美誉。米芾绘画染山水,独具一格,被人称为“米氏云山”。米公祠原外米家庵,是米氏家庙,始建于元末,明代被毁,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建。并摹刻碑碣30余通。除仰高堂的重檐歇山式外,其余均为硬山式。拜殿正中有帖墙四柱三间五楼式牌楼,每楼檐下置斗拱,起支撑和艺术装饰作用;牌楼两边额枋置有人物八仙图案,玲珑别致,庄重古朴。新建的碑廊和东、西两苑内镶有米芾、黄庭坚、蔡襄、赵子昂及近现代书法家的书法石刻100余通,为华夏米芾书刻的艺术宝库。现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ttp://s13/mw690/61d88739gd705925e0a5c&690前一篇:习郁故居——襄阳习家池
后一篇:孟浩然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