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基本信息
书
作
书
出版时间:2016年3月
定
开
装
CIP分类(版权页上的CIP分类):
主题词(版权页上罗马数字Ⅲ后的文字):
http://ww1/large/61d85ac2jw1f9di6cgob5j20go0n40uq.jpg
http://ww3/large/61d85ac2jw1f9di6kwypmj20go0n4n0l.jpg
编辑推荐
一、点校精审。本书整理,以清道光五年馀姚守福堂刻翁元圻《困学纪闻注》为底本,以元刊本、清嘉庆本为校本;对王应麟《困学纪闻》的原著文字,采用版本校,对翁元圻的辑注文字,综合运用他校、本校、理校等校勘方法;采用全式标点,标注专名线、书名线,便于读者阅读。本书点校精审,是目前《困学纪闻》的最善之本。
二、检索便利。一是排序号:本书按卷为单元,逐条加上序号。这样,全书两千多条文字,每条都有了自己的代号,便于称谓、引用及检索。二是编拟目:对王应麟原条所记所论(诸如人、事、典籍、学问等)及翁氏集注部分少量重要内容的概括性摘录或小结,力求简明地反映出原条文各层的主要内容,以此起到提示检索的作用,这对于学术性很强、内容博杂的随笔札记来说,可作为一种辅助阅读的工具。为了醒目,各条拟目排在正文上方的天头部位;亦为了便于全文检索,各条拟目按卷次及正文序号之顺序汇辑一编,置于卷首。
三、资料丰富。《困学纪闻》自元代编就以来,历代多有刊刻,在诸多版本中,有不少的俊士达人为该书作序题跋,或阐明其弘旨深义,或探讨其版本源流,或发心得胸臆,或辨见闻曲直,无不对后人研讨该书饶有益处。为了便于读者阅读这些资料,本书收集原刻未附的序跋题记,标为《其他版本序跋》,作为附录,置于书后。
内容简介
宋王应麟撰《困学纪闻》是一部以札记文累积结撰而成的著作,涉及范围极为广博,其论述包括经学八卷,史学六卷,文学三卷,天文、地理、诸子二卷,杂识一卷,共二十卷,两千六百馀条。本书以清道光五年馀姚守福堂刻翁元圻辑注本为底本,以元刊本、清嘉庆本为校本,加以点校整理。书中按卷为单元,逐条加上序号;并为每条文字编制了拟目,排在正文上方的天头部位,又将各条拟目按卷次及正文序号之顺序汇辑一编,置于卷首,便于读者检索利用。书末还附录了自元至清的诸家版本序跋,以资研究者参考。
作者简介
孙通海,中华书局编审,独立点校《陈献章集》(中华书局1987)、《东周列国志》(中华书局1996)、《南北朝文举要》(中华书局1998);参与点校《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
http://ww1/large/61d85ac2jw1f9di5m5jgcj20go0n3mz4.jpg
目
总
第一册
点校说明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
困学纪闻原序
牟应龙序
袁桷序
阎咏序
王应麟自识
困学纪闻三笺序
困学纪闻注序
胡敬序
黄徵乂叙
翁元圻自序
凡
困学纪闻注拟目
第二册
困学纪闻注卷一
易
困学纪闻注卷二
书
第三册
困学纪闻注卷三
诗
困学纪闻注卷四
周礼
困学纪闻注卷五
仪礼
礼记
大戴礼记
乐
第四册
困学纪闻注卷六
春秋
左氏
困学纪闻注卷七
公羊
穀梁
论语
孝经
困学纪闻注卷八
孟子
小学
经说
第五册
困学纪闻注卷九
天道
历数
困学纪闻注卷十
地理
诸子
困学纪闻注卷十一
考史
史记正误 全云:「卷首二十八条乃论国策。」
困学纪闻注卷十二
考史
第六册
困学纪闻注卷十三
考史
困学纪闻注卷十四
考史
困学纪闻注卷十五
考史
困学纪闻注卷十六
考史
汉河渠考
历代田制考
历代漕运考
两汉崇儒考
第七册
困学纪闻注卷十七
评文
困学纪闻注卷十八
评诗
困学纪闻注卷十九
评文 何云:「此所评者应用之文,故别为一卷。」
困学纪闻注卷二十
杂识
附录
元陆晋之叙
明吴献台重刻困学纪闻序
清马曰璐跋
清汪垕记
清万南泉序
清陈诗序
清陈嵩庆序
清陈运镇序
清仲振履序
清李旦华手跋
清李富孙手跋
清李慈铭手跋
陈汉章序
张寿镛后序
李盛铎后记
傅增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