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酒不是喝酒
(2024-05-05 15:00:02)
标签:
东篱瘦菊吃酒桌席文化 |
分类: 喇叭花 |
有个朋友听说我要去吃酒,嘱咐道,你少喝一点,酒喝多了不好。很显然,他不知道吃酒是什么有意思。
那我先解释一下吃酒的含义:吃酒就是:亲戚朋友同事邻居,家里请客摆宴席,你带上礼金去赴宴。当然,宴席上肯定少不了酒,但你并不是非喝不可的。
酒宴也叫桌席,由附近或邻村(也有更远的)的焗匠师傅带着器具来完成。他们一般五六个人组成,洗菜、切菜、炒菜,出菜,收拾残局、刷盘子,各司其职,跟改卷子一样,实行流水作业。
菜品大同小异。最先要上的是三到四个火锅,内容可以是牛肉、鸡鸭、甲鱼,其中定会来个清淡的,比如骨头炖玉米山药,莲藕汤,或黄古里汆入肉丸子等。
然后上荤菜。有几个荤菜是必须有的:荆州鱼糕、扣肉、珍珠丸子、粉蒸排骨。小炒有芹菜炒瘦肉、宫保鸡丁、爆炒猪肚、肥肠炒鲊胡椒、阳干鱼……还有冷拼:卤肘子、卤顺丰、无骨鸭掌、花生米。甜品有八宝饭、桂花糕、银耳汤、西瓜哈密瓜。
最后上素菜,一般都是一些新鲜时蔬,青豆、豆苗、藕片、包菜、大白菜,等到一盘青菜端上来,就预示着菜上完了。接下来就是吃菜的吃菜,喝酒的喝酒,以至觥筹交错,杯盘狼藉。
这一数,差不多二十多道菜,根本吃不完,所以就有了打包的习惯。过去的酒席可不是这样丰盛的,我都不记得有火锅,一般就是七星剑,也就是七道菜用盘装吧,或者十大碗,把菜用碗盛着。物质的丰富,时代的进步,让人无法想象。
我记得最清楚的,是我妈的干女儿明玉姐出嫁的情景,她那时既白净漂亮又聪明能干。我十岁时,她给我送了一双手工做的布鞋,鞋底用彩色的线索绣出有趣的图案,非常精致美观。她结婚我当然要去吃酒,由于她和她老公是邻居,两家紧挨着,送亲的时候就要绕很大的一个圈子,从女方家出发,走过四队三队,然后过桥,再走过九队八队七队,又过另外一座桥,最后回到男家。一路上,送亲的队伍走走停停,不断的向男方接亲的提出各种要求,只有要求得到满足后才可以继续前行。新娘一般都少言寡语,悲悲戚戚,出发前父母的啼哭和嘱咐犹在耳边回响,一二十年的养育之恩没有报答就成了婆家的人,怎不叫她伤心难过呢?
现在的父母都很喜庆,没有丝毫女儿出嫁的悲伤;新娘也是高高兴兴的,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嫁出的姑娘泼出的水,这话已然过时,时代也淘汰了一些旧的观念。
来吃酒的人都打牌,十桌八桌不等。不打牌的就聊天,通过聊天可以从中获取大量信息。我似乎既不会打牌,也不会聊天,显得很不合时宜。
我就逗小孩子玩:你几岁了?
他:三岁半。
我:三岁半就很老了呢。
他:不老。
我:不老怎么要穿老汉子才穿的衣服呀?你看依依,糖糖,都穿的花衣服哦。
他就脱掉牛仔外套,露出带花的套头衫,再怎么劝说他也不穿上,哪怕冷得流鼻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