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春锦先生诵《德道经》(繁体+拼音)
(2010-02-04 16:02: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经典书刊 |
熊春锦先生诵《德道经》
熊春锦先生诵《德道经》德篇(1-44章)
第一章 論德(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爲,而无以爲也;上仁 爲之,而无以爲也;上義爲之,而有以爲也。上禮爲之,而莫之 應(ying 4)也,則攘(rang
3)臂而乃之。
故失道 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 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 其泊;居 其實(shi 2),而不居 其華。故去皮(pi 1)取此。
第二章 得一(39)
昔之 得一者:天得一 以清,地得一 以寧,神得一 以霝(ling
2),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爲天下正。其至 之也。
謂天 毋已清 將恐裂,謂地 毋已寧 將恐發,謂神 毋已靈 將恐歇,謂浴毋已盈 將恐竭,謂侯王 毋已貴 以高 將恐蹶。
故 必貴 而以賤爲本,必高矣 而以下爲基。
夫是以 侯王自謂 孤、寡、不 (gu 3)。此其 賤之爲本欤?非也!
故致數 與无與,是故 不欲祿祿(lu 4) 若玉,硌硌(luo 4) 若石。
第三章 聞道(41)
上士聞道,堇(jin 3)能 行之;中士 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 不足以爲道。
是以 建言有之曰:明道 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浴,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輸,質(zhi 4)真如渝(yu
2);大方无隅(yu 2),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无刑,道隱无名。
夫唯道,善始 且善成。
第四章 反復(40)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
天下之物 生於有,有 生於无。
第五章 中和(4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萬物 負陰而抱陽,中氣 以爲和。
天下之所惡(wu 4),唯孤、寡、不穀(gu 3),而王公以爲自名也。
勿或 (sun 3)之而益,或益之而 (sun 3) 。
覲(jin 4)殷死,議而教人。
故強良者不得死,我將以爲 學父。
第六章 至柔(43)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
无有 入於无閒(jian 1),吾是以知 无爲之有益。
不言 之教,无爲 之益,天下 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 立戒(44)
名與身 孰親?身與貨 孰多?得與亡 孰病?
甚愛 必大費,多藏 必厚亡。
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dai 4),可以長久。
第八章 請靚(jin 4)(45)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bi 4);大盈若 (chong 1),其用不 (qiong
2);大直若詘(qu 1),大巧若拙,大贏(ying 2)如 (chu 4)。
趮(zao 4)勝寒,靚(jin 4)勝炅(jiong 3)。請靚(jin
4)可以爲天下正。
第九章 知足(46)
天下有道,卻(que 4) 走馬以糞;天下无道,戎馬 生於郊。
罪 莫大於可欲, (huo 4) 莫大於 不知足,咎(jiu 4) 莫憯(can 3)於 欲得。
故 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 知天下(47)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kui 1)於牖(you 3),以知天道。
其出也 (mi 2)遠,其知也 (mi 2)少。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爲而成。
第十一章 无爲(48)
爲學者 日益,聞道者 日損。損之 又損,以至於 无爲。无爲 而无不爲。
將 欲取天下者 恆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 取天下。
第十二章 德善(49)
聖人 恆无心,以百姓之心 爲心。
善者 善之,不善者 亦善之;德 善也。
信者 信之,不信者 亦信之;德 信也。
聖人 之在天下,翕翕(xi 1)焉,爲天下 渾心,百姓 皆 屬(shu 3)其耳目焉,聖人 皆咳(hai
2)之。
第十三章 生死(50)
出生,入死。
生之徒 十有三;死之徒 十有三;而民 生生,動(dong 4)皆之死地 之十有三。
夫 何故也?以其 生生也。
蓋(gai 4)聞 善執生者,陵行 不辟(bi 4)兕(si 4)虎,入軍 不被(bei4)甲兵;兕(si 4) 无所椯(duo
3)其角,虎 无所昔(cuo 4)其 (zhao 3),兵 无所容其刃。
夫 何故也?以其 无死地焉。
第十四章 尊貴(51)
道 生之,而德 畜(xu 4)之,物 形之,而器 成之。
是以 萬物 尊道而貴德。
道之尊,德之貴也,夫 莫之 (jue 2) 而恆自祭也。
道 生之、畜(xu4)之;長之、遂(sui
4)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
生而 弗有也,爲而 弗寺(shi 4)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第十五章 守母(52)
天下有始,以爲天下母。
既得 其母,以知 其子,復守 其母,沒(me 4)身 不殆。
塞 其悶(men 4),閉 其門,終身不堇(jin 3)。
啓(qi 3) 其悶(men 4),濟(ji 4)其事,終身 不救。
見小 曰明,守柔 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
第十六章 盜桍(ku 1)(53)
毋道身殃,是謂襲常。
使我 (jie 1)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 是畏。
大道 甚夷,民甚 好(hao 4)解。
朝(chao 2) 甚除,田 甚蕪(wu 2),倉甚虛;服
文采,帶利劍,厭(yan4)食而齎(ji 1)財有餘;是謂盜桍(ku
1)。
盜桍(ku 1),非道也!()
第十七章 善觀(54)
善建者 不拔(ba
2),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chang
2);修之邦,其德乃豐(feng
1);修之天下,其德乃博。
以身觀身,以家 觀家,以鄉 觀鄉,以邦 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 何以知天下 然茲(zi 1)?以此。
第十八章 含德(55)
含德 之厚者,比於赤子。蜂 (na 4) (
和 曰常,知和 曰明;益生 曰祥,心使氣 曰強。
物壯 即老,謂之 不道,不道 早已。
第十九章 玄同(56)
知者 弗言,言者 弗知。
塞(sai 1)其悶(men 4),閉其門,和 其光,同其 (chen
2),坐(cuo4 )其兌(dui4)而解其紛,是謂玄同。
故 不可得而親,亦 不可得 而踈(shu
1);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贱(jian 4)。故爲天下貴。
第二十章 治邦(57)
以正之邦,以畸(ji 1)
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 ?
夫天下 多忌諱,而民 彌(mi 2)貧;民多利器,而邦家 茲(zi
1)昏;人 多知,而奇物 茲起;法物茲彰,而盜賊 多有。
第二十一章 爲正(58)
其正 (qi 4),其民 屯屯;其正 察察,其邦 夬夬(guai 4)。
禍,福之所倚(yi 3);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无正也。正 復爲奇(ji 1),善 復爲訞(yao
1)。
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
是以 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絏(xie 4),光而不耀。
第二十二章 長生(59)
治人 事天,莫若 嗇(se 4)。
夫唯 嗇,是以 (zao 3)服; (zao 3)服 胃之重積(ji
1)德;重積德則无不克;无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是謂 深根固柢(di 3),長生久視 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居位(60)
治大國,若烹小鮮。
以道蒞(di
4)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 不神也,其神 不傷人也;非其神 不傷人也,聖人 亦弗傷也。
夫兩不相傷,故 德交 歸焉。
第二十四章 處(chu 3)下(61)
大邦者 下流也,天下之牝(pin 4)也,天下之郊也。
牝(pin 4) 恆以 靚(jin 4)勝牡(mu 3),爲其靚也,故宜爲下。
大邦 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 以下大邦,則取於 大邦。故或 下以取,或 下而取。
故 大邦者,不過欲 兼畜(xu 4)人,小邦者,不過欲 入事人。
夫皆得其欲,則 大者 宜爲下。
第二十五章 道注(62)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 (bao 3)也;不善,人之所 (bao 3)也。美言 可以市,奠行可以賀人。
人之不善,何棄之有?
故 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 四馬,不若 坐而進此。
古之 所以貴此者 何?不謂 求以得,有罪 以免與(yu 2)?故爲 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 无難(nan 2)(63)
爲 无爲,事 无事,味 无未。
大小 多少,報怨 以德。
圖(tu 2)難 於其易也,爲大 於其細也。天下之難 作於易,天下之大 作於細。
是以 聖人終不爲大,故能 成其大。
夫輕諾 必寡信,多易 必多難。
是以聖人 猶難之,故終於 无難。
第二十七章 輔物(64)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 脆也,易 判也。其 微也,易散也。爲之於 其未有也,治之於 其未亂(luan
4)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臺(tai 2),作於羸(lei 2)土;百仁之高,始於足下。
爲之者 敗之,執之者 失之。是以聖人
无爲也,故无敗也;无執也,故无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无敗事矣。是以聖人 欲不欲,而不貴 難得之 (huo
4);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爲。
第二十八章 玄德(65)
故曰 爲道者 非以 明民也,將以 愚之也。民之 難治也,以其 知也。
故 以知 知邦,邦之 賊也;以不知 知邦,邦之 德也。
恆知 此兩者,亦稽(qi 2)式也。恆知 稽(qi 2)式,此謂玄德。
玄德深矣、遠矣,與(yu 3)物 反矣,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 江海(66)
江海所以能爲 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爲 百浴王。
是以聖人 之欲上民也,必以其 言下之;欲 先民也,必以其 身後之。故居前 而民弗害也,居上 而民弗重也。天下 樂佳(tui
1)而弗猒(yan 4)也。非 以其无諍(zheng 1)與?故 天下莫能與諍(zheng 1)。
第三十章 安居(80)
小邦 寡民。
使 十百人之器 毋用,使民 重死而遠徙(xi 3)。有車周 无所乘之,有甲兵 无所陳之。使民復 結繩而用之。
甘 其食,美 其服,樂 其俗,安 其居。
鄰邦 相望,雞(ji 1)狗之聲 相聞,民至 老死,不相 往來。
第三十一章 不積(ji 1)(8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善者不多,多者不善。
聖人无積(ji 1),既以爲人 己愈有,既以予人 己愈多。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爲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 三寶(bao 3)(67)
天下皆謂 我大,不宵(xiao 1)。夫 唯大,故 不宵。若宵,細久矣。
我恆有三寶之:一曰 慈,二曰 檢(jian 3),三曰 不敢爲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檢,故能廣;不敢爲天下先,故能 爲成事長(chang 2)。
今 捨(she
3)其慈且勇,捨其檢且廣,捨其後 且先,則 必死矣。
夫慈,以戰 則勝,以守 則固。
天將 建之,如以慈 垣(yuan 2)之。
第三十三章 不爭(68)
善爲士者 不武;善戰者 不怒;善勝敵者 弗與(yu 3);善用人者爲之下。
是謂 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 用兵(69)
用兵 有言曰:吾 不敢爲主 而爲客;吾不進寸 而芮(rui 4)尺。
是謂
故稱(cheng 1) 兵相若,則哀者 勝矣。
第三十五章 懷玉(70)
吾言 甚 易知也,甚 易行也;而人 莫之 能知也,而莫之 能行也。
言有君,事有宗。其唯无知也,是以 不我知。
知我者 希,則我 貴矣。是以 聖人被(pi 1)褐 而懷(huai 2)玉。
第三十六章 知病(71)
知 不知,尚矣;不知 不知,病矣。
是以 聖人之不病,以其 病病也,是以 不病。
第三十七章 畏畏(72)
民之 不畏畏,則 大畏 將至矣。
毋 閘(ya 1)其 所居,毋 猒(ya
1)其所生。夫唯弗猒(ya 1),是以不猒(yan
4)。
是以 聖人,自知 而不自見也,自愛 而不自貴也。故 去被(pi
1)取此。
第三十八章 天網(wang 3)(73)
勇於敢者 則殺,勇於不敢者 則栝(gua 1)。此兩者 或利或害。
天之所惡(wu 4),孰知其故?
天之道,不彈(tan 2) 而善勝,不言 而善應(ying 4),不召(zhao4)而自來。彈(tan 2)而 善謀。
天網 恢恢,疏而 不失。
第三十九章 司殺(74)
若民 恆且不畏死,奈何 以殺懼(ju 4)之也?
若民 恆是死,則而爲者,吾將 得而殺之,夫 孰敢矣?
若民 恆且必畏死,則恆有 司殺者。
夫 代司殺者 殺,是 代大匠 斵(zhuo 2)也;夫 代大匠 斵(zhuo 2)者,則希 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 貴生(75)
人之饑(ji 1)也,以其 取食 (shui 4)之多也,是以饑(ji 1)。
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 有以爲也,是以 不治。
民之 輕死,以其 求生之厚也,是以 輕死。
夫唯 无以 生爲者,是賢 貴生。
第四十一章 柔弱(76)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 也(ku 1) (gao3)。
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
兵強 則不勝,木強 則恆。
強大 居下,柔弱微細 居上。
第四十二章 天道(77)
天下之道,猶 張弓者也。高者 抑(yi 4)之,下者 舉之;有餘者 損之,不足者 補之。
故天之道, (sun 3)有餘 而益不足。人之道, (sun 3)不足 而奉有餘。
孰能 有餘而有以 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
是以聖人 爲而弗有,成功 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 水德(78)
天下 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 莫之能先也,以其 无以易之也!
水之 勝剛也,弱之 勝強也。天下 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之也。
故 聖人之言 云曰:受邦之詬(gou 4),是謂 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 天下之王。
正言 若反。
第四十四章 右介(79)
和 大怨,必有 餘怨,焉可以 爲善?
是以 聖右介 而不以 責於人。
故 有德 司介,无德 司 (che 4)。
夫 天道 无親,恆與 善人。
第四十五章 觀眇(miao
4)(1)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无,名萬物之始也。
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 恆无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jiao )。
兩者同出,異名同胃(wei 4);玄之 有玄,眾眇(zhong 4
第四十六章 觀噭(jiao
4)(2)
天下皆知 美爲美,惡(e 4)已;皆知善,訾(zi
1)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sheng 1)之相和(he
4)也,先後之相隨,恆也。
是以 聖人 居 无爲之事,行 不言之教。
萬物 作 而弗始也,爲 而弗志也,成功 而弗居也。
夫惟 弗居,是以 弗去。
第四十七章 安民(3)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 難得之貨,使民 不爲盜。不見 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 聖人之治也,虛 其心,實(shi 2) 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恆使民 无知、无欲也,使 夫知 不敢!弗爲 而已,則无 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 道用(4)
道沖(chong 1)而用之,有 弗盈也;潚呵(su
4
銼
湛呵(zhan 4 ke 1)!
吾不知 誰子也,象帝 之先。
第四十九章 用中(5)
天地不仁,以萬物 爲芻
天地之間,其猶 橐籥(tuo 2
蹱(zhong 3)而俞(yu 4)出。
多聞數(shu 4)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 浴神(6)
浴神 不死,是謂 玄牝(pin 4)。
玄牝(pin 4)之門,是謂 天地之根。
綿綿呵(he 1) 若存,用之 不堇(jin
3)。
第五十一章 无私(7)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 長且久者,以其 不自生也,故能 長生。
是以 聖人芮(rui 4)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不以其无私與(yu 2)?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 治水(8)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zhong 4)之所惡(wu
4),故幾於道矣。
居 善地,心 善潚(su 4)。予 善信,正 善治,事 善能,蹱(zhong
1)善時。
夫唯 不爭,故 无尢(you 1)。
第五十三章 持盈(9)
(chi
2)而盈之,不若 其已。
(chuai 3)而允之,不可 常葆之。
金玉 盈室,莫之守也。
貴富 而驕,自遺咎也。
功述 身芮(rui 4),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 无不爲(10)
戴營 (po 4) 抱一,能毋 離乎? 摶(tuan 2)氣至柔,能 嬰兒乎?
脩(xiu 1)除 玄藍,能毋 疵(ci 1)乎?愛民栝(kuo
4)國,能毋以知乎?
天門 啓(qi 3)闔(he 2),能爲 雌乎?明白 四達,能毋 以知乎?
生之、畜(xu 4)之,生而 弗有,長而 弗宰也,是謂 玄德。
第五十五章 玄中(11)
卅(sa 4)輻 同一轂(gu 3),當 其无,有車 之用也。
(shan 1)埴(zhi
2)爲器,當其无,有埴(zhi 2)器之用也。
鑿(zao 2) 戶牖(you 3),當其无,有室之用也。
故 有之以爲利,无之以爲用。
第五十六章 爲腹(12)
五色 令人目明;馳騁田臘(lie 4),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 使人之口 (shuang
3);五音 使人之耳聾(long 2)。
是以 聖人之治也,爲腹 而不爲目,故 去疲取此。
第五十七章 寵辱(13)
人,寵辱 若驚;貴大梡(kuan 3) 若身。
何謂 寵辱若驚?寵之爲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 寵辱若驚。
何謂 貴大梡(kuan 3)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爲吾有身也,及吾 无身,有 何患?
故 貴爲身於 爲天下,若可以 (hou
4)天下矣;愛以身爲天下,安可以寄天下?
第五十八章 道紀(14)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 (wei 1);聽之而弗聞,名之曰 希; (min
2)之而弗得,名之曰 夷。三者不可至計,故 (kun 3)而 爲一。
一者,其上 不攸(you 1),其下 不忽。尋尋呵(he
1)!不可名也,復歸於 无物。
是謂 无狀之狀,无物之象,是謂忽望。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
執今之道,以御 今之有;以知 古始,是謂 道紀。
第五十九章 不盈(15)
古之 善爲道者,微眇(miao 4) 玄達,深 不可志。夫唯 不可志,故強(qiang
3) 爲之容,曰:
與(yu 4)呵(ke 1)!其若 冬涉水;猶(you
2)呵(ke 1)!其若 畏四鄰;儼(yan
2)呵!其若客;渙(huan4)呵!其若 淩澤;沌(dun
4)呵!其若樸(pu 3);湷(hun
2)呵!其若濁(zhuo 2); (kuang
4)呵!其若浴。
濁(zhuo 2)而静之余(xu
2)清?女(ru3)以重(zhong
4)之余(xu 2)生。
葆此道 不欲盈,夫唯 不欲盈,是以能 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 歸根(16)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 觀其復也。
天物雲雲,各復 歸於其根 曰靜,靜 是謂復命。復命 常也,知常 明也。
不知常, (huang 1) 作兇(xiong 1)。
知常 容,容 乃公,公 乃王,王 乃天,天 乃道,道 乃久,沕(mi 4)身不 (dai
4)。
第六十一章 知有(17)
大上,下知 有之;其次 親譽(yu 4)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
信 不足,案(an 1)有 不信?
成功 遂
第六十二章 四有(18)
故 大道廢,案(an 1)有 仁義?
知快 出,案(an 1)有 大僞(wei 3)?
六親 不和, 案(an 1)有 畜慈?
邦家 (hun 1)亂,
第六十三章 樸素(19)
絕聖棄智,民利百負(bei 4);
絕仁棄義,民復畜(xu 4)慈;
絕巧棄利,盜賊无有。
此三言也,以爲 文未足,故令之 有所屬:
見素 抱樸(pu 3),少私而寡欲,絕學 无憂(you
1)。
第六十四章 食母(20)
唯與(yu 3)訶(he 1),其相去 幾何?美與惡,其相去 何若?
人之所畏,亦 不可以 不畏。
望呵(ke 1)!其未央哉!
眾人 巸(xi1)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tai 2)。
我泊焉 未兆,若嬰兒 未咳(hai 2)。纍(lei
3)呵(ke 1)!似无所歸。
眾人 皆有餘,我獨遺(yi 2),我愚人之心也。湷湷(hun
2)呵(ke 1)!鬻(yu 4)人昭昭,我獨
(hun 1)呵!鬻人蔡蔡(cha 2),我獨
(hun1)呵!
忽呵!其 若海;望呵!其若 无所止。
眾人 皆有以,我獨 頑以悝(kui 1)。吾欲 獨異於人,而貴 食母。
第六十五章 從道(21)
孔德 之容,唯道 是從。道之物,唯望 唯忽。
忽呵!望呵!中有 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 (you
1)呵!鳴(ming1)呵!中有請吔(ye 3)!其請 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 不去,以順 眾(zhong 4) (fu 4)。
吾 何以知 眾父之祭?以此。
第六十六章 弗居(24)
炊者不立,自視不彰。
自見者 不明,自伐者 无功,自矜者 不長(chang 2)。
其在道,曰
物或 惡(wu 4)之,故 有欲者 弗居。
第六十七章 執一(22)
曲則金,枉則定。
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是以 聖人執一
不自視 故明,不自見 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弗矜 故能長
夫唯 不爭,故 莫能 與之爭。
古之 所謂 曲則金者,幾(ji 3)語才!誠金 歸之。
第六十八章 同道(23)
希言 自然。
飄風 不終朝(zhao 1),暴雨 不終日。
孰爲此?天地 而弗能久,又況(kuang 4)於人乎?
故 從事而道者 同於道,德者 同於德,失者 同於失。
同於 德者,道亦 德之;同於 失者,道亦 失之。
第六十九章 昆成(25)
有物 昆成,先 天地生。
繡(xiu 4)呵(ke 1)!繆(mou
2)呵!獨立 而不亥(hai 4),可以爲天地母。
吾 未知 其名,字之 曰道,吾強(qiang 3) 爲之名曰大。
大 曰筮(shi 4),筮 曰遠,遠 曰反。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國中 有四大,而 王居一焉。
人 法地,地 法天,天 法道,道 法自然。
第七十章 輜(zi
1)重(26)
重爲 巠(qing 1)根,清爲 趮(zao
4)君。
是以 君子 眾(zhong 1)日行,不離其 甾(zi
1)重。
唯有環(huan 2)官,燕處(chu 4)則昭。
若若何 萬乘(sheng 4)之王,而以身 巠(qing
1)於天下?
巠(qing 1)則 失本,趮(zao
4)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
善行者 无 (che 4)迹,善言者 无瑕適(shi
4),善數者不用檮 (chou 2 ch 4);善閉者 无 籥(guan
1
是以聖人恆善 (mi 2)人,而无棄人;物无棄財,是謂 (ye 4)明。
故 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ji 1)也。
不貴 其師,不愛 其齎(ji 1);唯知乎 大眯(mi
1),是謂眇(miao4)要。
第七十二章 恆德(28)
知 其雄,守 其雌,爲 天下谿(xi 1);爲天下谿,恆德不離;恆德 不離,復歸 嬰兒。
知 其白,守其辱,爲天下 浴;爲天下 浴,恆德乃足;德乃足,復歸於
(pu3)。
知其白,守其黑,爲天下 式;爲天 下式,恆德 不 (er 2);德 不 ,復歸於 无極(ji
2)。
(pu 3)散 則爲器,聖人用,則爲 官長。夫 大制无割。
第七十三章 自然(29)
將 欲取天下 而爲之,吾見其 弗得已。
天下 神器也,非可爲 者也。
爲者 敗之,執者 失之。
物 或行或隨,或吹或炅(jiong 3),或強(qiang 2)或 (cuo
3),或坯(pi 1)或橢(tuo
3)。
是以 聖人 去甚,去大,去楮(chu 3)。
第七十四章 不強 (qiang
2)(30)
以道 佐人主,不以兵 強於天下,其事 好(hao 3)還。
師之所居,楚棘(ji 2) 生之。
善者 果而 已矣,毋以取 強焉。
果而 毋 (jiao 1),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 不強。
物壯 而老,是謂之 不道,不道 蚤(zao 3)已。
第七十五章 貴左(31)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 惡(wu 4)之,故 有欲者弗居。
君子居 則貴左,用兵 則貴右。
故 兵者,非 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 而用之,銛(xian1)龐(pang 2)
爲上。
勿 美也,若 美之,是樂 殺人也。
夫樂 殺人,不可以 得志於 天下矣。
是以 吉事 尚左,喪(sang 1)事 尚右。
是以 偏將軍 居左,上將軍 居右,言以 喪禮 居之也。
殺人 眾,以悲 依立之;戰勝,以喪禮 處(chu 3)之。
第七十六章 知止(32)
道 恆无名。
(pu 3)唯小,而天下弗敢臣。
侯王 若能守之,萬物 將自賓(bin 1)。天地相合,以俞(yu 2)甘洛,民莫之令而自均焉。
始制 有名,名亦 既有,夫亦 將知止,知止 可以不殆。
俾(bi 3)道之 在天下也,猶小浴 之與(yu
2)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 盡(jin
4)己(ji 3)(33)
知人 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勝人 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
知足者,富也;強(qiang 2)行者,有志也。
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壽(shou 4)也。
第七十八章 成大(34)
道渢(feng 2)呵(he 1)!其可 左右也。
成功 遂(sui 4)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爲主。
則恆 无欲也,可名於小;萬物 歸焉 而弗爲主,可名 於大。
是以 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 不爲大也,故能 成大。
第七十九章 大象(35)
執 大象,天下 住;住而 不害,安平大(da4)。
樂(le 4) 與(yu 3)餌,過格 止。
故道之出言也,曰:談呵(he
1)!其无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將欲 拾之,必故 張之;將欲 弱之,必故 強之;將欲 去之,必故與(yu3)之;將欲 奪(duo 2)之,必故 予之。是謂微明。
友弱 勝強。
魚 不可 脫於淵,邦利器 不可以 示人。
第八十一章 无名(37)
道恆 无名。
侯王 若守之,萬物 將自 (gui 4)。
(gui 4)而 欲作,吾將 貞之以 无名之 (pu 3)。
貞之以 无名之 (pu 3),夫將 不辱。
不辱 以情,天地 將自正。
《德道经》--序
序 老子,春秋楚國人,姓李,名耳,留世五千言,名爲《老子》。老子創立的“道德文化”對他以後的諸子百家産生了深刻的影響,他是公認的“百家之祖”。迄今爲止,《老子》的各種語言譯本就達二百六十多種。老子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居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被譽爲“東方巨人”,中國和世界的“第一哲人”。他的著作在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等等方面都曾産生過巨大的影響,而且正在越來越受到舉世瞩目。 在當前,道德復興,少兒經典誦讀興起,以及世界範圍內“老學”熱潮的出現,探索老子學說的真正意境和深刻內涵,是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心願。然而遺憾的是,隨著歷史的變遷,《老子》一書,原著真本已失,傳抄多誤。歷代以來,註解更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難以統一。雖亦不乏珠璣閃爍者,但卻少見能真正全面破解其內涵的。這或許是限於歷史條件的制約;或者是因對於道學思想認識的不足;或許對老子“修之身”的體悟不深,僅從其文字、文學等方面加以詮釋;或者由於文字本身字義的變化,造成後人對其所表達內涵的誤解、誤判,等等。 一九七三年,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帛書《老子》,給幾千年來的老學研究帶來了從未有過的光明。帛書《老子》有甲、乙兩種版本,皆是《德篇》在前,《道篇》在後。尤其乙本在兩篇後分別有“德”、“道”二字,明確分出篇名。這使得自魏晉以來被誤名爲《道德經》,及顛倒《德篇》與《道篇》編排次序的事實真相大白。在敦煌藏經洞中發現的老子《老子·德道經》寫本,多以《德經》爲上卷,《道經》爲下卷,不分章,與今天流傳的《道德經》上下二卷(《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爲81章)次序不同。70年代出土的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老子·德道經》爲漢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以前的寫本,比敦煌本早八九百年,也是《德經》上,《道經》下。可見《老子·德道經》以“德”、“道”分上下是戰國以來的舊傳,符合老子淳德歸道、全德復道的本意。敦煌寫本、銀雀山竹簡和馬王堆帛書保持了這個真面貌,是研究老子的最好材料。不僅如此,先秦韓非子《解老》《喻老》亦言德在前,漢代張道陵《老子想爾註》雖保留已不完整,但可以看出其以《道經》爲後。可見,魏晉以前的《老子》實爲《德道經》。“德道”除了有道德的內涵,而且寓意明德歸道、以德養道的深刻意境。而且帛書甲本保留著大量修真學的字、句結構,對研究老學極爲珍貴,故唯復以《老子·德道經》命名,並且以帛書甲本爲底本進行研究整理,才更符合老子“淳德歸道”的創作本意。 一個多世紀以來,人類發掘出了漢字起源的甲骨文,證明了後人沿用的漢字的字義與前人創作漢字的本義之間巨大的差異性,這無疑給《老子·德道經》的研究和探索帶來又一偉大的曙光。例如,人類自己生活在自然界中,但後代人卻對於什麽是自然、什麽是自己,並沒有真正的理解。自,甲骨文像“鼻”形,即“鼻”的本字。既是表達原始發端,又是證明生命“氣息”存在的外部表現之所在。人們本能地指著鼻子表達自己存在的方式是最好的例證。然,“燃”的本字。《說文》:“然,燒也。”所以,“自然”即是最原始的燃燒,是燃燒自己,照亮一切,這才是“自然”的最原始本義。這也使得諸如“道法自然”之語所體現的大公無私、奉獻一切的本義變得簡單明瞭。 當今,科技發達,電腦應用普及,使得前人可能數年,甚至數十年也難以完成的字詞查證工作,變成了異常神速的事。這亦是《老子·德道經》能夠在此時既能得以準確校註,又能盡快面世的重要因素。 熊春錦先生,國學大家,家學淵源深厚,歷代承傳研習,可謂蓄勢已久。先生智慧過人,貫通古今,融哲學、道學、文學、醫學等於一身,著述頗豐。語意間常常禪機盡現,妙趣天成。先生驚人的才華,加上歷史的機遇,使得《老子·德道經》原文的重新勘定和其內涵的準確解析,有了從未有過的可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先生在考證的過程中發現,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語意深刻,頗合道奧,屬修真學之真本;加上帛書本身是當時貴族階層的作品,承傳嚴謹,又與乙本在排序上相同,字數上相當,說明其與老子原本差失不大。故此次校勘以帛書甲本爲藍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爲參照,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以大系統論爲指導;以《甲骨文》和《說文解字》爲代表的象形文字系統,《爾雅》所代表的同義、近義詞歸類的語義學系統,及劉熙《釋名》所代表的語音追溯名源、語義的系統爲依據;以科學、嚴謹的考究態度,查證原貌,澄清流弊,盡力還老子本意。 在此《老子·德道經》出版之際,願她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帶來新的光芒!願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處處盛開道德花!願《老子·德道經》傳遍全世界,世界早日大同! 編者 二〇〇五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