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内证观察笔记

(2009-12-01 12:51:29)
标签:

杂谈

分类: 闲情偶记

                          

 http://img.mall.baidu.com/image/pic/item/4e2388b49b4bfee7fcfc15be.jpg

书 名: 内证观察笔记:真图本中医解剖学纲目

 
  作 者:无名氏 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8-1
  ISBN: 9787563384709
  开本: 16开

  定价: 28.00元

主要内容:

中医与西医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中医除了治疗人的肉体,还治疗人的精、气、神,其精气神部分,比如经络穴位、五运六气、五藏六腑,便是与西医完全不同的概念,这些,都是中医“内证”的领域。

这是一本从中医视角谈解剖的书,它甚至不仅仅是一本谈人体奥秘的书,它所揭示的人的生命与宇宙的交流的独特方式和通道。生命的运行与大自然的神秘关联,本书以道教文化和知识为背景,将中医的藏腑、经络等放在人体生命与宇宙自然的关系中进行说解描画,既有外在观察,又有内在实证,必然会对专门的医家、道家和中医爱好者产生极大启发。

 

读者心得1:

从书店偶翻此书,即被其独特内容所吸引,主要是平时保持对中医的关注,发现这类开拓性的书籍,自然爱不释手,立即买了一本。 
    将自己的内证体验写成著作,以我所知,此书尚属首次。书中对气、经络、脏腑的规律、形象描写得非常具体,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神密而不为人所知的人体世界。外行人看后,也许会觉得是满纸荒唐言,而真正的中医研究者,读后应该会有和中震撼。自《内经》始,数千年来,古人们通过不同方式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完整的人体经络世界,而今人却始终无法确证。 
    我也没有亲自体验过内证,但我相信,古人们花如此多的功夫所研究出的成果,一定有它自己的道理,而本书的作者通过亲身验证,很多东西又是多么地也古人描述相符!这不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吗? 
    难道不应该引起广大中医研究者们高度重视作者的这一成果?

 

读者心得2:

看了一百多页了,应该可以初步写写感想了,很震撼,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很多的颠覆的观念,其实也不能说颠覆,应该是说作者用自己特有的内证能力证明了我们传统文化中很多只可意会的观念,如三魂六魄,如脾藏意,肝藏魂.......这些东西对于作者而言,都是真实客观的存在,从这个层面上说,也很感谢作者,进一步坚定了我对中医的信心,在有生之年希望自己能够为中医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点贡献。 
    昨晚也在想,这本书有可能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一个里程碑的作用,如果作者真的是以一个负责任、认真的态度来写这本书(我相信如此),他的意义真不简单,这本书把千百年来从来没有人说破的东西写了出来,意义太大了!看了以后真的好想自己也能够拥有这种能力,前途漫漫,努力探索吧 
    看了不多,写的评论可能不尽准确,自己的学识也少,认识也相对肤浅,权当给有兴趣购买此书的人提供一些意见吧

读者心得3:

无名氏老师:您好! 
    上周偶然在网上看到了您大作的介绍,马上在当当网订了一本,并在周末一口气读完。读后有发聋振聩的震撼,又有醍醐灌顶的快感。禁不住给您发一短信。 
    我同您一样,是一个思想比较洋化的,受过基本逻辑思维教育的,但对祖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救药的热爱的人。在特殊的年代里,我插过队,当过工人,在管弦乐队拉过小提琴,当过政府官员,国企管理人员,还留过洋,现在北京一外企供职。我可能比您稍大(我生于52年,您是59年生人吗),业余研究易学和学习武术(主要是站桩)多年。每当用易经理论帮人解决了生活,工作和健康问题,虽感到中国文化的伟大,但对其原理仍感到不可思议。拜读大作,哪些风水中的飞星,命理中的神煞,祝由中的符咒,顿时有了解释。原来人体同天体的通道是如此不可分割,或者说两者根本是一码事。而这些居然是完全通过内证得到的。 
    这本书是世界上第一部如此详尽描述内景隧道的书。应该还有下部,叫“内证观察修炼”。您的老师和您是有使命的。虽然您提到了道德修炼和经典学习是基础,口传心授是基本教学手段,但一定会有一套具体练习程序可以写出来指导开发我们本自具足的内证能力,并以此把我们的生命调到最佳状态。这个领域目前很小众,但一定会大众起来,成为本世纪最关注的学科。盼能得到您的指教,更盼您能尽快写出下一本书,造福这个星球上的人类。 
    
                       高    敬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