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0月5日晚,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票房已经突破18亿,成为最快突破18亿票房的国产电影,影片口碑更是一路走高,成为建国70周年这个特殊的国庆档期中的“最强献礼”。
这部影片不仅让观众意识到“主旋律”电影也可以很好看,更难能可贵的是,在商业影片追求“爆款”、追求快餐式“爽片”模式至上的当今中国电影市场中,《我和我的祖国》所带来的观影后的绵长回味,似乎贯穿了许多人的整个国庆假期。
我是在电影上映首日的9月30号第一时间观看了影片,然后在我的十一假期旅行过程中,脑海中不断回响起影片主题曲的旋律,伴随而来的是影片七个故事中印象深刻的片段和台词,奇怪的是,在观影过程中我并没有试图去刻意记住这些画面和声音,它们就自然而然地和着那段旋律,铭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比如《夺冠》中小男孩冬冬涕泪横流的那一句“爸,咱家天线太烂了!”,或是《白昼流星》中深沉的旁白“要是有一天,人们能在白昼里看到夜晚的流星的时候,这片穷土才会被改变。”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感受。我刷了五天的微博,看到很多网友对这七个故事的不断回味和反刍——从一开始被《北京你好》中葛大爷接地气的表演感染,到后来逐渐对《相遇》《白昼流星》埋藏在简单故事之下的深沉意境产生共鸣,口碑渐渐从争议到反转,可以说《我和我的祖国》第一次让中国观众大规模迈入理性阶段,促成了主流观影审美的沉淀。
长期以来,国产商业影片的一大特征就是“怕观众看不懂”,台词一定要直白,不能绕弯儿,但无论是电影艺术,还是东方审美,都不应该是如此平铺直叙。记得徐浩峰导演说过,电影学院给他最好的教育就是一个人爱另一个人,用电影语言来表达,一定不是说“我爱你”,而是说“我恨你”。
想到这里,我反倒觉得《北京你好》中的京味儿幽默、《护航》中“给我个8”的高燃场面反倒不如《夺冠》的“咱家天线太烂了”中情窦初开就立刻遭遇离别的委屈,或者《白昼流星》中“孩子们,那是你们的星星,快追!”中的隐喻来得值得回味。
以陈凯歌的《白昼流星》为例,影片的故事其实并不太禁得起推敲——特别是抬宇航员的工作人员打了一个趔趄之后,两个少年可以冲上去帮手而不需要突破任何阻拦,这简直是不符合常识的。
但陈凯歌导演的影片中常常会出现这样明显有悖现实世界常识的情节——比如《道士下山》中生硬的台词、《妖猫传》中生死叠加的猫和贵妃,但对于了解陈凯歌的影迷来说,这正是他的高明之处——用现实世界中的“bug”来突破现实和梦境的边界,让影片从一定程度上脱离现实意义的束缚,而变得浪漫主义至上而诗化。
“诗化”是我对陈凯歌电影的斗胆归纳。在我看来,从《十分钟年华老去》中的《百花深处》开始,陈凯歌就已经走上了模糊现实与意境边界的诗化之路,冯远征举着铃铛起舞,耿乐和工人们似乎也看到了曾经的胡同,这是陈凯歌骨子里的浪漫。
十七年过去,凯歌导演在短片中用超现实语言短时间内构筑起梦境的功力在《白昼流星》中再现,当神州十一号如流星划过内蒙古浩渺的天空,草原上两匹快马载着两个追风少年划出两道长长的飞烟,“浪漫”是我唯一能与之匹配的语言。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