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读后

标签:
杂谈 |
http://www.tzdaily.com.cn/html/2009-10/21/content_44397.htm
季先生送我一棵小苗
作者:秦志强
世间的很多事情都是如此:即将消逝的时候才会引起人们的关注。我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也因此,对于像季老先生这般德高望重、著作等身的老前辈,直到他离开人世的时候才引起我的关注。
季先生的学问,涉猎之广、研究之深,让人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来概括。作为一名年轻人,我最感兴趣的当属《留德十年》。原因不言而喻——年轻的心总是属于远方的。
打开此书,序言还没有看完,就被老先生的一句话感动了。序言的作者曾经问他:“季老,您研究吐火罗文,研究那些外国古代的学问,总是让人觉得很遥远,对现实有什么用?”季老的回答,让我有点出乎意料:“学问,不能拿有用还是无用的标准来衡量,只要精深就行。当年牛顿研究万有引力时知道有什么用?”老先生虽然没有正面回答,简单朴素却饱含哲理。让处处讲求“有用”的我们汗颜。
第二十二篇<<学习吐火罗文>>一文中,有段文字虽然看似平淡无奇,却别有一番意境。“有一天,下课以后,黄昏已经提前降临到人间,因为天阴,又由于灯火管制,大街上已经完全陷入一团黑暗中。我扶着老人走下楼梯,走出大门。十里长街积雪已深,阒无一人。周围静得令人发怵,脚下响起了我们踏雪的声音,眼中闪耀着积雪的银光。好像宇宙间就只剩下我们师徒二人。我怕老师摔倒,紧紧地扶住了他,就这样一直把他送到家。”寥寥数笔,却已然让一幅《师徒踏雪行》跃然纸上。同样还是此篇。季先生以“最优等”的成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之后,他“发下宏愿大誓,要给老人增加点营养,给老人一点欢悦。”为了他的这个“宏愿大誓”的实现,他“大概有一两个月没有吃奶油,忘记了是从哪里弄到的面粉和贵似金蛋的鸡蛋,以及一斤白糖,到一个最有名的糕点店里,请他们烤一个蛋糕。这无疑是一件极其贵重的礼物。”他的老师西克先生看到自己最心爱的学生“捧着一个宝盒一样的蛋糕”站在自家门外的时候,“这显然有点出他意料,他的双手有点颤抖,叫来了老伴,共同接了过去,连谢谢二字都说不出来了。”看到此处,我的眼里含满了泪水。那可是战火连天的饥荒年代,一粒米都贵似黄金,他却省吃俭用地送给了自己的老师一个“宝盒一样的蛋糕”!
一别35年之后,季先生重返德国,见到了他“昼思夜想最希望还能见到的人”——他的“博士父亲”瓦尔德施密特教授和夫人。已经聊了很长时间之后,季先生担心影响老师和师母休息,想告辞离开。此时,“老教授用乞求的声音说:才10点多钟,时间还早嘛!我只好重又坐下。最后到了深夜,我狠了狠心,向他们说了声:夜安!站起来,告辞出门。老教授一直把我送下楼,送到汽车旁边,样子是难舍难分。此时我心潮翻滚,我明确地意识到,这是我们最后一面了。但是,为了安慰他,或者欺骗他,也为了安慰我自己,或者欺骗我自己,我脱口说了一句话:过一两年,我再回来看你!声音从自己嘴里传到自己耳朵,显得空荡、虚伪,然而却又真诚(当时的老教授已经是八十三岁高龄 笔者加)。这真诚感动了老教授,他脸上现出了笑容:你可是答应了我了,过一两年再回来!我还有什么好说呢?我噙着眼泪,钻进了汽车。汽车开走时,回头看到老教授还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活像是一座塑像。”读到此处,我再也控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我终于明白,身为“北大著名教授”的老先生,为何被误认为“校工”却还能面带笑容的帮新入学的孩子看管行李长达几个小时;也终于明白,季老先生一生,为何只要是学生来访总要亲自送出门,直到孩子们的身影消失才回屋……
直到现在,每读到“师生相别”的那一段,仍然难以控制自己的泪水。书页上点点泪渍氤氲开的小花里,季老先生的身影和面容渐渐浮现出来,越发清晰。同时也在我的心里,栽下了一棵小苗。我想我会用心呵护它,希望它可以慢慢长大,直到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然后,再把这棵小苗栽进别人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