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研班和同学互动的话 (感谢刘满园同学整理)
(2014-03-07 09:47:27)
标签:
文化 |
(我觉得这些对话里,很有含金量,有我们反复学习的东西,再次分享一下,但没有征求老师的意见,不知妥当与否?)
之一:跟乔蕙zhang关于小小说语言的探讨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就像曾经风行一时的一群小孩子在课桌上刻“早”字的事情,鲁迅先生刻,然后人家确实努力了,但是很多小孩子刻,其实就是三分热度七分好玩。
另外,鲁迅先生的母亲当时应该是处于孤寡状态,一个小孩子既要上学,还要当半个家,不努力不刻苦是不行的。这些现在的小孩子哪里能比。因此刻那个“早”字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自我激励和鞭斥,但是对于现在模仿的小孩子,则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偶像行为的模仿,也许和现在一些孩子追星的行为差不多。
所以,关键的不是刻不刻“早”字,而是刻了以后怎么样了。
同理,是不是小说的语言,不是由一句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看后续书写的状况。
还有的小小说开头就是一大段议论,按理说,大段的议论似乎也不太像是小小说的写作节奏,但实际上依然可以创作出很有看头的作品。再比如《巴黎圣母院》,记得开头好像就是很大段大段的介绍,一点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损伤这本书作为小说经典的地位。
因此,这也是在一些作品里,看上去似乎很贴近散文,但却是一篇被认为很好的小小说的缘故。之所以这样,都说明,效果是从整体来判断的,当说某一个点不好时,不是简单的指此处,而是从整体的效果来考虑的。这也是修改时最忌讳的地方,只去修改这一点而不从全篇去琢磨,结果就出现越修改越糟糕的现象。
但是情况还远不止这些。对于学习来说,老师在教授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学生,具体要怎么指导的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很擅长讲故事,这时老师就需要告诉说,小说不能只讲述一个故事。除了故事之外,还要有其他的东西。另外,语言不能过于减省,要有韵味,并学会控制讲述的节奏,而且要学会在有限时间和一个狭小地点里完成整个情节的能力等。
而一个语言很优美,很善于抒发情感的同学,老师可能就会说,散文化的描述不利于情节的讲述和节奏的明快表达。首先要学会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并且通过事件的发展而不是情感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转变。另外要尽量避免把自我的情绪给带进作品里,要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让人物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染读者等。
这甚至会是同一位老师对于同一位同学不同时期创作的指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就在于指点要带有针对性。有的人需要加强这面,有的人需要强化那面。情况不同,结论各异。这也是我一再提倡,大家一定要开动自己,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个结论的原因。
因此整体来说,一是一个手法或细节处理好坏的判断不是从这个手法或是这个细节本身,而是从整篇的表达效果来讲,二是有时一些判断是带有针对性的,是针对某一个同学某一个时期的创作来讲的。所以,这些结论都是有相应的前提的。忽略这些前提,就很容易从中引申出错误的结论。要注意这点。另外就是,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这些从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里就能看出来。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多探讨的原因。通过探讨,能开阔思路,打破思维的局限,让自己对于问题理解得更透彻和全面。
其实就如同点评一样,我在点评时也有着我自己的思路。一般是尽量从整体上来分析,由具体的细节入手,而且重在引导,尽量避免给出过于具体的结论。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大家自行去思考。这和其他的老师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这点,而要明白这点并更深入地理解老师的意见,显然最佳的方式就是探讨。
之二:与谷雨后就经典小说的浑然天成、自我满意度、创作更进一步等问题进行的探讨
另外,鲁迅先生的母亲当时应该是处于孤寡状态,一个小孩子既要上学,还要当半个家,不努力不刻苦是不行的。这些现在的小孩子哪里能比。因此刻那个“早”字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自我激励和鞭斥,但是对于现在模仿的小孩子,则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偶像行为的模仿,也许和现在一些孩子追星的行为差不多。
所以,关键的不是刻不刻“早”字,而是刻了以后怎么样了。
同理,是不是小说的语言,不是由一句来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看后续书写的状况。
还有的小小说开头就是一大段议论,按理说,大段的议论似乎也不太像是小小说的写作节奏,但实际上依然可以创作出很有看头的作品。再比如《巴黎圣母院》,记得开头好像就是很大段大段的介绍,一点具体的情节也没有。但是这并不损伤这本书作为小说经典的地位。
因此,这也是在一些作品里,看上去似乎很贴近散文,但却是一篇被认为很好的小小说的缘故。之所以这样,都说明,效果是从整体来判断的,当说某一个点不好时,不是简单的指此处,而是从整体的效果来考虑的。这也是修改时最忌讳的地方,只去修改这一点而不从全篇去琢磨,结果就出现越修改越糟糕的现象。
但是情况还远不止这些。对于学习来说,老师在教授时需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学生,具体要怎么指导的问题。
比如有的同学,很擅长讲故事,这时老师就需要告诉说,小说不能只讲述一个故事。除了故事之外,还要有其他的东西。另外,语言不能过于减省,要有韵味,并学会控制讲述的节奏,而且要学会在有限时间和一个狭小地点里完成整个情节的能力等。
而一个语言很优美,很善于抒发情感的同学,老师可能就会说,散文化的描述不利于情节的讲述和节奏的明快表达。首先要学会讲述一个吸引人的故事,并且通过事件的发展而不是情感的变化来推动情节的转变。另外要尽量避免把自我的情绪给带进作品里,要让读者自己去感受,让人物通过自身的经历来感染读者等。
这甚至会是同一位老师对于同一位同学不同时期创作的指点。
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就在于指点要带有针对性。有的人需要加强这面,有的人需要强化那面。情况不同,结论各异。这也是我一再提倡,大家一定要开动自己,不要简单地接受一个结论的原因。
因此整体来说,一是一个手法或细节处理好坏的判断不是从这个手法或是这个细节本身,而是从整篇的表达效果来讲,二是有时一些判断是带有针对性的,是针对某一个同学某一个时期的创作来讲的。所以,这些结论都是有相应的前提的。忽略这些前提,就很容易从中引申出错误的结论。要注意这点。另外就是,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创作理念。这些从他们各自的作品风格里就能看出来。有时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创作手法。这也是我一再强调大家一定要多探讨的原因。通过探讨,能开阔思路,打破思维的局限,让自己对于问题理解得更透彻和全面。
其实就如同点评一样,我在点评时也有着我自己的思路。一般是尽量从整体上来分析,由具体的细节入手,而且重在引导,尽量避免给出过于具体的结论。把最后的决定权留给大家自行去思考。这和其他的老师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一定要明白这点,而要明白这点并更深入地理解老师的意见,显然最佳的方式就是探讨。
之二:与谷雨后就经典小说的浑然天成、自我满意度、创作更进一步等问题进行的探讨
一篇作品应该怎么写,这个问题一直处在发展和探讨之中。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设想,所以无须为这个烦恼。
其实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说过一个问题,就创作来讲,至少要有三个类型,一个就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喜爱最关键;一个就是写给读者的,读者喜欢最重要;一个是尝试性的,创新和尝试最为核心。
这样就不会有类似的困惑。关于这点郑板桥老先生是我们的好榜样,既画得一手好画,也做得一篇好八股,更是吃得一嘴好狗肉。所以,把作品分成不同的写作对象就行了,没有人说一个作者只能按某个方式来写。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限制。
另外,东风举的这些个例子,作品的内容大致讲述的都是旧时代,我想这些题材就和国外的一些题材一样,对于现在的读者天生就有一种新鲜感。还有一个可能属于比较隐含的原因,目前的现实有很多不如意和隐约受限制的情形,因此这既可能给阅读增添不满,也给创作带来障碍。
再者小小说虽然已经发展得自成体系,但是无疑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体,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沉淀。
这应该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其实如果留意,就会发现现在的作品和十年前整体上已经是截然不同了。所以下一个十年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虽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但是相信我们也能多少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这样当下一个次代的读者读到时,能说哦比以前的作品有进步,那么就算是没白费这个心思了。既便是缓慢,但是只要在不断进步,这就是让人欣慰的地方。无论是对于一个文体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创作的成长,都是如此。
记得曾经在电视上听到过一段大鼓,电视《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那种激昂,我想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理想是需要来点燃的,不足是需要用喜爱来填补的。能走到哪一步我从来不问,我只是觉得,做自己喜欢的就好。别人怎么决定不管,我有我自己的选择。
之三:同上
其实我一开始就给大家说过一个问题,就创作来讲,至少要有三个类型,一个就是写给自己看的,自己喜爱最关键;一个就是写给读者的,读者喜欢最重要;一个是尝试性的,创新和尝试最为核心。
这样就不会有类似的困惑。关于这点郑板桥老先生是我们的好榜样,既画得一手好画,也做得一篇好八股,更是吃得一嘴好狗肉。所以,把作品分成不同的写作对象就行了,没有人说一个作者只能按某个方式来写。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一个限制。
另外,东风举的这些个例子,作品的内容大致讲述的都是旧时代,我想这些题材就和国外的一些题材一样,对于现在的读者天生就有一种新鲜感。还有一个可能属于比较隐含的原因,目前的现实有很多不如意和隐约受限制的情形,因此这既可能给阅读增添不满,也给创作带来障碍。
再者小小说虽然已经发展得自成体系,但是无疑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文体,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和沉淀。
这应该是一个多方面的问题。但是其实如果留意,就会发现现在的作品和十年前整体上已经是截然不同了。所以下一个十年后能达到什么程度,虽然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但是相信我们也能多少贡献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这样当下一个次代的读者读到时,能说哦比以前的作品有进步,那么就算是没白费这个心思了。既便是缓慢,但是只要在不断进步,这就是让人欣慰的地方。无论是对于一个文体的发展还是一个人创作的成长,都是如此。
记得曾经在电视上听到过一段大鼓,电视《四世同堂》的主题曲,唱到”千里刀光影,仇恨燃九城……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那种激昂,我想就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理想是需要来点燃的,不足是需要用喜爱来填补的。能走到哪一步我从来不问,我只是觉得,做自己喜欢的就好。别人怎么决定不管,我有我自己的选择。
之三:同上
其实有个朋友,作品写得相当好,有几篇上了年度小小说排行榜。但是一直很困惑,说自己想写的作品发不了,能发的作品自己没兴趣。
我看了,确实写得好,但是就一个问题,不符合报纸的定位,所以没法处理。我的建议是,为什么不写几篇编辑栏目想要的作品呢?如果在三篇这样的作品里,夹杂一篇你想发的作品,编辑也不会那么为难。不然一个以轻松愉悦为主题的栏目,给你发一些看了沉重深刻让人落泪痛苦得想死的作品,你让编辑怎么办?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事情。
这位朋友的创作数不上大家,属于那种中等靠下的水平。而之所以还没能在创作上更进一步,我想原因也就在于还没能把读者的需求和自己表达的需要两者之间更好地关联起来的原因。如果能做到,就不会这么痛苦了。而写作的水准也就会再抬升一个层次。所以,如何创作,如何把不同的需求融合成一篇具体的文章,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很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善化解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思想认知,打破思维局限的过程。东风自己多想想。
之四:同上
我看了,确实写得好,但是就一个问题,不符合报纸的定位,所以没法处理。我的建议是,为什么不写几篇编辑栏目想要的作品呢?如果在三篇这样的作品里,夹杂一篇你想发的作品,编辑也不会那么为难。不然一个以轻松愉悦为主题的栏目,给你发一些看了沉重深刻让人落泪痛苦得想死的作品,你让编辑怎么办?
所以,这根本就是一个观念的问题,而不是作品本身的事情。
这位朋友的创作数不上大家,属于那种中等靠下的水平。而之所以还没能在创作上更进一步,我想原因也就在于还没能把读者的需求和自己表达的需要两者之间更好地关联起来的原因。如果能做到,就不会这么痛苦了。而写作的水准也就会再抬升一个层次。所以,如何创作,如何把不同的需求融合成一篇具体的文章,是一个从一开始就很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妥善化解矛盾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思想认知,打破思维局限的过程。东风自己多想想。
之四:同上
东风要明白一个问题,不同的标准对于一篇文章的判断可能大不一样。比如就这个月的“母亲”这个题材来讲,大家的作品可以说大致上都是感人至深,算的上是好作品起码也是很有感染力的文章。但是就发表来讲,如果不是为了对应母亲节,那么可能适合的并不多。为什么?因为写得虽然感人行文也多半不错,但是问题就一个,没有写出新意。与以前发的类似题材的作品明显撞车。这对于刊物来说是很忌讳的事情,即便无法完全避免,但是也要尽量防止。那么在有其他稿件竞争的情形下,自然会处于不利的情形。
也就是说,我们常规读后所说的一篇好作品,和一篇可以发表的作品之间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的。老师在审核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发表的问题,所以即便写得好,但是题材老,表达方法无特色,这些都会是限制作品被选中的原因。当然因素还可能更多,但起码要有个意识,发表的需求是特色,和好中挑好,所以仅仅是好并不一定就能入选,除非你写得好得不得了。但是有特色,有新鲜感,那么即便是有不足,也会被慎重考虑。
此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因素,就是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对于作品的感觉,就像每一位刊物的编辑都有自己的偏好一样。因此,即便没有被选上,并不代表写得不好。此外,不同刊物的编辑选稿也有差异。这是和刊物的定位相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篇写得再好的鬼故事,一般的刊物都是有问题的。但却是那些惊奇怪谈之类刊物的最爱。所以要写一篇好作品,原则很简单,但是具体到发表,就要考虑到刊物定位以及题材的是否撞车还有好中选好等诸多的因素了。但最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作品还不够过硬,不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好的稿子,是每一个编辑和刊物共同所苦苦追求的东西。因此,所谓的迷茫,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创作正处在于一个槛上,所写的一些东西处于发表和无法发表之间所给自己带来的焦虑。这份焦虑很容易理解,但是又必须克服。要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和自己,不然就会像有些人陷入人情论和关系论以及名人论之类的偏颇里。毫无疑问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凡以为这就是阻碍自己进步原因的,基本上创作都处于半斤八两的状态。能力不足,前途无望,因此牢骚满腹,看每个人都觉得不正常。这是一种不良的心性,把一切归之于阴谋,那么自己就有了不须努力和自伤自怜的借口。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会是创作停滞甚至是退步的开始。借着东风的问题讲这些,也是让大家明白,其实学习中真正的心魔是自己,而不是那些看似的困难。明白这个,就会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这才是最为根本的地方。也是为自己的创作蓄积持久动力的根基。
之五:同上
也就是说,我们常规读后所说的一篇好作品,和一篇可以发表的作品之间是不能简单地划等号的。老师在审核作品时,首先考虑的是发表的问题,所以即便写得好,但是题材老,表达方法无特色,这些都会是限制作品被选中的原因。当然因素还可能更多,但起码要有个意识,发表的需求是特色,和好中挑好,所以仅仅是好并不一定就能入选,除非你写得好得不得了。但是有特色,有新鲜感,那么即便是有不足,也会被慎重考虑。
此外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的因素,就是每一位老师都会有自己对于作品的感觉,就像每一位刊物的编辑都有自己的偏好一样。因此,即便没有被选上,并不代表写得不好。此外,不同刊物的编辑选稿也有差异。这是和刊物的定位相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一篇写得再好的鬼故事,一般的刊物都是有问题的。但却是那些惊奇怪谈之类刊物的最爱。所以要写一篇好作品,原则很简单,但是具体到发表,就要考虑到刊物定位以及题材的是否撞车还有好中选好等诸多的因素了。但最最关键的还是我们的作品还不够过硬,不然,这些都不是问题。毕竟好的稿子,是每一个编辑和刊物共同所苦苦追求的东西。因此,所谓的迷茫,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创作正处在于一个槛上,所写的一些东西处于发表和无法发表之间所给自己带来的焦虑。这份焦虑很容易理解,但是又必须克服。要清楚地意识到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作品和自己,不然就会像有些人陷入人情论和关系论以及名人论之类的偏颇里。毫无疑问会有这些问题的存在,但是凡以为这就是阻碍自己进步原因的,基本上创作都处于半斤八两的状态。能力不足,前途无望,因此牢骚满腹,看每个人都觉得不正常。这是一种不良的心性,把一切归之于阴谋,那么自己就有了不须努力和自伤自怜的借口。这恰恰是最危险的,因为这可能会是创作停滞甚至是退步的开始。借着东风的问题讲这些,也是让大家明白,其实学习中真正的心魔是自己,而不是那些看似的困难。明白这个,就会以一种更轻松的心态投入学习。这才是最为根本的地方。也是为自己的创作蓄积持久动力的根基。
之五:同上
此外“编”这个字背后,可能透露的就是一种“新鲜”的效果。我是这样猜,但是很可能是猜中。
所以,东风要从这中与不中之间,揣摩之间的差异,然后明白哪一类作品更容易被挑选。
就比如刚结束的周庄征文。一般来讲,既然是一个旅游景区征文推广自己,那么显然那些以悲情为主的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人物的活动场景以及里面的一些细节周庄元素太少的也会有不利的情形。当然这不是说你一定要把作品塞成一篇旅游指南,但是如果参与,那么至少要考虑主办方的一些意愿。毕竟这是一个目的明确的征文,要求参赛须知里写得清清楚楚,我发现有些作品似乎没有关注的这个问题。
所以事情往往都有需要细心体察的地方,思考得越是深入,问题的疑惑就会越是细小,思考到了,问题就没了。
所以,不要简单停留在困惑哪儿,自己也多想,多从别人的交流里,发现解决自己疑惑的钥匙。
所以,东风要从这中与不中之间,揣摩之间的差异,然后明白哪一类作品更容易被挑选。
就比如刚结束的周庄征文。一般来讲,既然是一个旅游景区征文推广自己,那么显然那些以悲情为主的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此外人物的活动场景以及里面的一些细节周庄元素太少的也会有不利的情形。当然这不是说你一定要把作品塞成一篇旅游指南,但是如果参与,那么至少要考虑主办方的一些意愿。毕竟这是一个目的明确的征文,要求参赛须知里写得清清楚楚,我发现有些作品似乎没有关注的这个问题。
所以事情往往都有需要细心体察的地方,思考得越是深入,问题的疑惑就会越是细小,思考到了,问题就没了。
所以,不要简单停留在困惑哪儿,自己也多想,多从别人的交流里,发现解决自己疑惑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