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情节与现实的“交火”——读侯发山《刁民》

(2013-05-26 11:17:02)

情节与现实的交火”——读侯发山《刁民》

文□冷清秋


 

  小小说有很多种写法,但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一个好看且意味深长的情节。而好的作品会透过事件直指现实。同时文以载道也是一向以来,所有不甘于平庸的作品的核心指向。因此,这篇《刁民》虽然没有繁复的技巧,但是有着作者本人对于现实的体察和思考,并把这思考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给读者,赢得普遍的共鸣。

  通常认为写作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场较量,那么一篇好的小小说,可以说是两者间智慧上的一次短平快交火。

  但《刁民》还不止于此,在作者和读者于情节排布和情节揣测上较量的同时,小小说中的核心人物胡镇长,也正在暗自下着一盘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棋局。而他博弈的规模,早超出了情节内小小的靠山屯镇;至于博弈的对象,期间更是几番更替与纵横捭阖。

  人物拥有的这种智慧是让读者有点始料不及的。因为开篇处的描述,以及对于政绩工程的那种急不可耐,都容易让人生出此人不过尔尔的错觉,以为无非又是一个为一己私利不惜浪费民脂民膏的家伙。

  但实际上胡镇长的思想很超前,他显然清醒地知道新形势下引导舆论宣传的重要,并且也深刻体察到民众对于政府官员渎职和权力滥用的集体焦灼。于是因势利导,通过拆迁这个敏感热点,借助一个小人物的一句牢骚,引爆了一个舆论话题,巧妙地因势利导,并通过一番手段获得资金,借此成就了自己任上的一番丰功伟绩,并促成一个近似于圆满的皆大欢喜。

  至此可以说胡镇长算得上是个做事的高手了。他有想法,有能力,更有足够的心机和魄力来促成一件事情的实现。

  但问题就在于如此能干的人,为何非得选取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打开政绩斐然后的升迁之门?你不能怀疑胡镇长的眼光和判断,所以,真正需要我们反思的就在这里。

  但这篇《刁民》透露出来的远不止于此,里面还涉及到了一个略有超前的情形,就是舆论的争夺。胡镇长一改政府的强硬形象,通过貌似的自我克制,把对方宣传成只顾私利罔顾公义的刁钻之徒,这种手法,虽然文中另有用意,但是这情形在现实中已经初现苗头。

  也许这是可贺的事情,因为权力的傲慢正在改变。但是与民众对话中因为公关言辞不当,甚至是匪夷所思以及编造作假,结果适得其反的例子也是层出不穷。

  虽然在故事里对于这一点没有过多展开,但是背后的问题却已经彻底呈现。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三十六计走为上,既然玩不起,那就不奉陪。因此当胡镇长一行浩浩荡荡展开最后的收官之举时,看到的却是人去屋空。人家不再等,也不再相信,自我出局不玩了。

  个人损失的可能是精力和钱财,但以胡镇长为代表的政府,付出的却是公信力与民心的背离。

  面对着这样一个空荡荡的结果,作者、读者以及胡镇长和舆论这多方智慧的较量已经开始嬗变为对于现实的深刻体察,一个让人啼笑皆非或是瞠目结舌的故事背后,暴露出来了更深层次的现实忧虑。究竟该怎么办这个话题很沉重,但是又必须有人来思考并最终给予回答。

  看似一个简单的故事,却呈现出一幅复杂的世情。这就是《刁民》这个多棱镜,在貌似简单的表象背后,最终呈现给我们的无穷回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