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说研修班】与同学说123-125
(2013-04-15 10:02:57)
说的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反面人物,不一定就非要定格到肥头大耳这种单一的形象上。这点对于我们在塑造反面人物时,是一个提醒。这个关注点,提出得很有意义。因为这提醒我们思索,人物或者直接说反面人物在塑造时,除了那些“成见”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新鲜且能突出个性的方法。
这是一个很有建设性意义的提问。
124】
学习最关键的就是坚持,但是坚持并不是简单的投入时间,就是说学习不止是要学的问题,还要会学才会有明显的长进,不然方法不对头,看不到进步,必然会产生焦虑感,最终反而影响学习的心情。
所谓的会学,其实无非就是多读多练多想多交流。没有一定的阅读面,那么眼界就不够开阔;不去写,就会眼高手低,心里虽然有想法,构思也感动了自己,但是写出来全然不是那个样;意识到了想与写之间的差距,那么就要静下心来琢磨,问题出在哪儿?这时先前的阅读就起到作用了,可以看看名家名篇是怎么处理的,如果有和自己构思类似的情节或是主题,那就更是绝佳的分析样本;但即便这样,有时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无法或是不能确定答案,于是此时就需要交流。简单的交流是相互沟通,解疑答惑,深入的交流就是共同研究写作的方方面面了。
这些,都需要时间和精力,有的同学虽然有心,但是因为生活忙碌或是别的顾忌,而没能真正地投入,所以看到卢生强同学的话,不免感慨。
125】
这一点确实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就是要明白文学的目的是什么,是要你来告诉读者这个世界有多糟么?
实际上,真正打动人的,往往都是绝境里不灭的一丝希望,即便是主题灰暗的作品,其实其目的也是让读者感到对恶的厌恶,从而从另一个方向宣扬了美好,就是我们常说的,促人思考反思。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能歌功颂德,那显然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能拿着绝望写出了希望,这才是技巧,才是文学的手法。比如有一篇写红军过雪山的作品,写师长看到了一个老战士竟然冻死的路旁,愤怒异常,点名让炊事班的班长过来。身后的通讯兵小声说,这个人就是炊事班的班长,然后师长扬言要枪毙炊事班班长的话,一下子卡在嗓子眼,变成了泪流出来。实际上,部队现在连战马都杀光,已经开始吃皮带了。看,这就是一个实际的例子,而且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