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同学说 10

zhdzq 发表于 2013-3-15 09:38 http://www.xiaoxiaoshuo.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10" /> 这其实是一个关于“二次创作”的话题。 这种创作方式的优势是,无需去惦记塑造人物形象,因为有之前的作品在铺垫,读者一看到人物的名字就会有一种熟悉感,容易看进去。另外,因为已经有了相应深入人心的形象,所以无论是继续沿用,还是再另辟蹊径创造,都会省事很多。 但劣势是,缺乏新鲜感。因为无论你如何努力,通常都很难超越所模仿的作品。而且对方已经划下了界限和规则,再创作也只能在这个圈儿里挪腾,这种束缚,是很难突破的。 另外,无论从哪方面考虑,塑造人物都是小说中一个很重要的事情,那么借用前人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话,想要突破原作者的设定和塑造,不容易做到。所以,一般这种衍生出的作品,都是借用人物形象,而重新编排事件。所以又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形,就是你只能讲述事件,而无法给人留下有深刻印象的人物。 虽然这只是麻烦,并非无法克服,但是也不是能够轻易越过的。 所以这种创作形式,不会成为灵丹妙药。只能是一种“新说”类型的创作方式。还有就是,三国里女人的形象非常少,那么可以想象,仅就关于爱情的题材,三国就很难提供充足的材料。而又不可能去胡编乱造。因为三国本就不是一本通吃一切阅读需求的书,所以也不会成为一本可以解决一切创作需求的素材。 |
潮起潮落 发表于 2013-3-16 12:02 http://www.xiaoxiaoshuo.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10" />
文学创作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格式,关键在于创新。如同老师们所说,人无我有,人有我独。虽然很难,却应该是我 ...
文学之所以不会枯竭,是因为现实总在向前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随着不同地改变。因此以生活为源泉的文学才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
就小小说来讲,其实发展到目前,一个趋向就是对于人心灵的深度关注。一些作品开始尝试从更小的一些细节,而不是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来传达人物内在的心绪,以及那令人捉摸不定的情感。另外,先前的很多作品,主人公生活的范围大都在农村和小型城镇中,如今城市化在加剧,大都市渐越来越普遍,而对于此一般的作品仍然反映的是农民工等社会底层,而像更普遍的城市居民,以及城市中的中层等,却很少有表达。所以,作品的容量只是一个技术环节,就主题来讲,等待小小说挖掘和展现的东西其实还有很多。
另外,所谓三百六十行,而小小说作品中真正涉及到的行业其实还很少。军人、以官员未代表的公务员、医生护士、农民、工人及农民工、老师学生……其实细究你会发现,还有很多行业小小说作品涉及的都并不充足。而不同的行业其实会给作品带来与众不同的一些细节。比如毕淑敏老师有一篇关于心理调查的小小说《走过来》,读着就很与众不同。水平是一个原因,但是心理调查这种形式也功不可没。
因此,无论是主题,还是写作涉及的一些细节上,都还是处于一种“蓝色海洋”的状态。小小说的天地,还很广阔。问题就是,要去多做尝试,不要自我设限。
|
前一篇:与同学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