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同学说  3

(2013-03-12 10:00:33)
李燚淼 发表于 2013-3-10 00:06
喜故事很感人,惜题材不新颖。

是的,谢谢李同学赏读。
--------------
比如这个回复,其实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一篇小说,新颖和情真意切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不新鲜而情真意切的小说有没有出路?
没有的话为什么?有的话可能在哪里?
另外,如果新颖是第一位的话,那么创新怎么解决?
那些成熟作家的作品都是在遵循着这一原则么?
等等,你看,如果只是一句“是的,谢谢阅读”那么这些就都没有了。哪怕你只问一句“请教一下,新颖和感人这两者你是怎么看待的?”也是极好的交流么。
从李燚淼同学近期的几篇作品,我的一个直观感受是他总试图写得与大多数人都不一样,无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因为有这个印象,我就比较容易理解他会说这个“惜题材不新颖”的原因了。
而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就是阅读同学的作品过少的话,你是无法明白对方的创作思路的,那么对方的一些回答和建议你也就很难真正地理解透彻。
这一点也反映在老师的批复上。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创作观,如果你不熟悉相应老师的作品,不明白其作品的流变,那么其实就无法真正理解老师的指导。所以,学习不是像有的同学想象的那么简单,竖起耳朵就成了。因为有时你甚至会发现对于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老师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建议。原因并不难理解。风格和创作观的差异。一个说要靠左边走,一个说要靠右边走,其实无论是左还是右,只是文学这条路的两个边,它们都能通向终点,但是如果你不懂这些,一会儿左行一会儿右靠,也许最后也能到达,但是不知要多费多少时间和精力了。另外,编辑老师和主事创作的老师在看文章时侧重点也不一样。编辑老师核心可能放在能不能发表,点子新不新鲜等一些和刊发或是读者喜好以及近来热点等有关的方向上,而以作家身份为主的老师,更多的可能会首先考虑写得这么样。还有,有时一些老师会有针对性地给意见,比如有的同学小说全是干巴巴的故事,老师就可能说不要太故事化,以此来让调整一下创作习惯,改善一下作品状况。但如果没有意识到的话,可能就会错误地理解成,小说是不是不提倡故事化呢?等。
  说这些,是想说学习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讲方法,更是要上心。不然就凭一个月教两篇作业,然后就问,研修班有什么用?为啥我一点都没提高?那怎么可能提高呢?研修班不是灵丹妙药,一加入就立刻可以才高八斗,这是要学习的。学习就要用心,要用心读经典之作,要尽量读同学们的作品,要有足够的交流探讨。最重要的,要放开心态,不怕暴露自己的不足,即便对别人的回帖不喜欢,但是要学会恰当的态度。其实不怕别人不认同作品,最怕的是人家“很认同”,但是作品确实有问题。能提意见的人是很值得珍视的。
  借张晓东同学的帖子多说了几句,虽然有点絮絮叨叨,但希望大家能理解我的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与同学说  2
后一篇:与同学说 4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