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http://www.worldnewsph.net/images/space5.gif |
|
|
前些日子門鈴一響說是有一個包裹。寄件人的落款是程思良老師,拆開後原來是一本專欄隨筆,作者是菲律賓華人專欄作家和詩人王勇先生。一邊翻看心中不免奇怪,為何寄的是專欄隨筆,而不是閃小說或是小小說呢?因為我自知自己,除了對小小說和閃小說稍有瞭解外,其它涉獵並不算多。
然而一頁頁翻看下去,終於一下子明白過來了。因為每篇的隨筆只佔據一個頁碼,有七百字甚至還要再少些,這種數目上的限制我是熟悉的。每個篇目下有寫作刊登的日期,從「一月二日」《新年話時間》始,至「十二月二十九日」《一法通百法》終。是的,這是「專欄」,雖然只是選編了一百八十一篇,但是從其中一些刊登日期的連續上,可以看出是在為日報類專欄供稿。這真是殊為不易!因為這不只是書寫上的勤奮,還要作者有深入淺出的文字、犀利的思辨、寬廣的視野,以及溫和的心性。因為這是寫給一般民眾閱讀的,太過於高深不是日報的定位,但是淺顯的觀點也不足於博得讀者的關心,只談尋常之事則與寡味的生活又無二致,更不能為博關注而像時政類專欄那樣文字間塞滿火藥桶。這從專欄的名稱「開心自在」中就能看出。於是要好玩,更要好看才行。要勤於建設,而少於破壞,才好。這就難了,因為這是要以小智慧來寫大文章。以弱博強,以點帶面。不是七篇八篇,而可能是要天天寫,即要緊跟當前熱門話題,仍要定時交稿,不容以任何藉口拖欠。
這種簡單(七百字左右)中的不易(天天寫、即要淺顯又要有趣有教導意義),沒有親身體會過的人想必是不容易深刻理解的。
所以手上這雖然只是薄薄的一本,卻透露出了王勇先生在那樣的一年中的忙碌和充實,字裡行間記載的即是收穫更是付出的那番心血。
然而這還遠不是全部,因為專欄文字與小說不同,它有更強烈的現實指向和明顯的教化引導目標。王勇先生通過專欄隨筆這種多棱鏡,來觀察菲律賓社會現實中的五彩斑斕,以文字弘揚善,鞭笞惡,啟發民智,其視角從菲華入手而遍及整個社會,由所在的南洋島國為基點而放眼整個東南亞以及大華人圈,關注著從個人習慣到族群文化到社會氛圍到國際形式的種種,不分大小,無論鉅細,以自由談的形式,通過靈活多變的筆法,娓娓道來,讓讀者在茶餘飯後閒暇之際,即得到良好的放鬆,又頗有增長見識和受到教益。
這真是太好了!無論是字數上的簡單,還是形式上的簡便,以及話題的簡短,甚至讀者的平凡,這些眾多的「小」和「細微」,彙集起來,卻就是我們身邊的現實,卻就是整個族群存在的方式,就是社會風氣之始,是國家發展的依持,是國際形式的根本底蘊。所有的這些「大」,都是由這般的「不顯眼」所凝聚而成。因此,雖然王勇先生寫下的一個字並不能發出黃鐘大呂的聲響,也遠不足於晃動社會的潮流哪怕是某一個人的具體命運,但是這般不懈的努力和堅持,這種集少成多的持續投入和用心,終會有它引起的波瀾,哪怕再細小,都會為迎取一個更和諧的明天,盡到一份自我的心力。
就像現如今,集結成冊的這一本書,於不知何時已經跨越了大海,克服了距離的限制,突破了社會和文化的邊界來到了我的手邊,進入到了我思維之內。我閱讀著,感受到作者的努力和用心,並為這份不易和堅持而觸動。因為王勇先生在異域的華文書寫,除了正常的引導和啟發意義外,這種以華族文字來觀察傳遞現實種種的方式,也是為當地華社族群保持自身的延續性添磚加瓦,也許微不足道,但正如上面所說,一個族群的延續,需要的恰就是這樣來自於一個具體的人的力所能及。
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對於中國大陸的讀者來講,就更容易理解王勇先生的這一本書,所具備的雙重意義了。
書名《覺海微智》,內容確如其名,所講細小,靜心讀來卻讓人受益良多。所以感謝程思良老師的推薦,也更感謝王勇先生在那樣一整個年份裡的努力不止,以及其他幕後人士的協助,方有此書。雖然大家素未謀面,然而共同的華語文字是一架神奇的橋樑。
二○一二年十二月十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