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念去去
念去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16
  • 关注人气:1,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这条路上的我

(2012-12-25 11:02:11)
标签:

杂谈

这条路上的我
文□冷清秋

  我不想说自己热爱文字的道路有多曲折,因我深信每一个爱上文字的人在创作初期都和我同。我们大都是从最初的痴迷文字到阅读思考,再到有天突然想提笔写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小说。
  我一直认为写作有蛰伏期,就像老家用面酵头发面蒸馒头,时间不够,再受到环境因素影响,面不够蓬松做出来的馒头就会发酸发硬。自身条件好的,蛰伏期短些,很快就可以发酵,可以破茧成蝶;机缘不巧,恰就差那么一点,却只能徘徊在小小说的边缘。而我就是在小小说边缘徘徊了二十余年的那类。
  二十余年里,受诸多条件影响,我只能做选刊最忠实的读者。这结缘当要感谢当初和我一样热爱着选刊的大哥。这在我的上篇《1988年的精神食粮》里曾有提。二十余年来选刊在我心中没有什么可与之媲美。到现在也不过两三元的价位,任谁都可以消费得起;而精美别致的封页插图,每期每新每惊喜,这是一本区别于我之前看过的所有书,精巧的小故事小情节,千把字一个篇章,却又每读每思考。
  曾以为自己的一生就会那样度过,默默地读,偷偷地写,一些自认为的“小小说”自产自销,写完看完偷偷地撕掉或烧掉。说为了避免冷言冷语有点过,更多的是不想看到那些嘲笑,哪怕一丝丝的细微。是我太敏感吧,十八九岁时,大嫂曾读过我的一篇“小小说”《杏子》,是以我的大姑妈为原型创作。大姑妈是姑父用半袋玉蜀黍换去的媳妇,这事幼时家里人多有提,但我从大姑父对姑妈的百般呵护里看到爱,觉得值得一写。晚上趴在枕头上写了,第二天就被大嫂翻了出来,记得大嫂看完掩着嘴笑,这是啥?你还会写小说?我的脸一烫,一把夺过来撕掉了。现在想想大嫂其实那时全无揶揄的。
  后来陆陆续续的,老爸也读过我的小小说,至今算起,那时读我作品最多的当属他老人家了,虽然每次只是读,不发表意见,但我知道他很开心。
  懵懵懂懂那么多年,真正追溯自己的成长,应从注册小小说论坛那刻起。是小小说作家网给了我一方沃土,让我逐渐成长开花,虽还没结出大的果实,但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的领悟和思考,这于热爱文字的我来说已是难得。
  之前的几年里,虽然也尝试着写和发表了一些作品,但都是独自摸索不得要领,看似堆砌篇章不少,真正令人心动的寥寥无几,更别说什么技巧和章法。一再重复不会出新的那段时间里,我陷入了深深的沮丧。不停反问自己,难道我真的不适合写小小说吗?那段时间里,每天上网,不是泡在群里海侃就是玩QQ游戏,很是惰性了一段时间后突然看到了发布在小小说作家网的飘红置顶贴——“首届全国小小说招生启事”。像不会游泳的溺水者突然摸到了精神浮木,我盯着招生简章仔细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拿起电话那刻,心一下便安定下来了。
  这便是一切的开始了。研修班半年的时间,我师从刘建超老师学习。
  我的老师刘建超先生多次在小班给我们授课,一次次地讲解,不厌其烦地一一指出每位学员作品的优缺点。在听他人,思考自己的间隙里,对于小小说,我有了更进一步的领悟和见解。刘老师多次苦口婆心地鼓励我们,不但要多写多看,要将自己写好的作品一再审视修改,力求达到最好。老师说,一篇小小说如果读过后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那么你的作品即便是发表了也是失败的。这些话,让我受益很多。因为老师教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技法,而是一种创作观念。
  也是在老师的一再勉励下,我试着摒弃自己先前的写作方式,尝试给自己的小小说作品注入更多元素。六个月说短不短,说长不长,转眼就过去了。就在我深深遗憾时,得到研修班可以续读的消息,没有犹豫立马给自己报了名。
  就这样,和有共同想法的同学们一起,开始了高研班的第二期正规系统地培训。也是在第二期,在老师的进一步指点下,我猛然醒悟,要想写好小小说必须要深入剖析别人的作品。怀着这样的想法,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在读完同学作品后,试着写下阅读感受。另外持续不断地阅读历年来的小小说名家经典作品,并记下读书笔记。
  截止今天,给同学们写的阅读评论已达十余万字,还没算上那些没有形成篇章的讨论交流,这于我是一笔额外的财富。2012年,我发表的作品虽然并不是很多,但那于我已经不再那么重要。
  因为我总在想,还有什么能比写出一篇好的小小说更让我们内心愉悦和充实的呢?
    2013,我们一起加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