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能忘记的那些美好那些暖

(2012-12-12 22:42:20)
标签:

杂谈

天井特推荐:2012年中国小小说十大新锐作家之一:冷清秋

 

 

 

 

  近一段来,在小小说作家网上,我认识了小小说作家冷清秋。其以小小说高研班班长的身份让我多留了心。她热情、大度。常为学员做鼓励与鼓劲之事,真诚服务学员。作为年轻的女作家这种态度与姿势是值得肯定的。我认为,这是新锐作家入选的条件重要的一项。当然,作为重要的创作,她的作品也展示了创作潜力和潜质。从其发表于小小说选刊和百花园上的作品就可以见证,当然,还有其他刊物作品。另外,她对学员创作的作品也呈现了自己的思考,阅读体札颇见功力,我想,长此以往,她会是小小说家族里的一员女评家呢。基于此三点,天井觉得该奖励其努力过程。

(说明:本人推荐语写得或许不够力道,未能全力展示冷清秋最佳方面,但作为一个方向,我坚持自己的推荐。)

 

 

 

 

 

两翼齐飞的冷清秋

◎卧虎

 

冷清秋,本名畅玲娟,曾用名念去去,畅言,河南洛阳人,第一届、第二届全国小小说创作高级研修班班长。出版有闪小说作品集《童年的最后一天》。2012年转入小小说创作以来,发表和被转载作品60余篇,散见《百花园》《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天津文学》《世界日报》《国际日报》等报刊。作品独辟蹊径,擅长直面城乡人的灵魂与生活,以悲天悯人,缠绵绯恻的笔致描绘出俗世人生的雅致与悲欢,被誉为独特的清秋式写法。创作之余,写作小小说评论百余篇,逻辑严谨而又笔法多变,是继非鱼、安石榴之后,创作评论两翼齐飞的实力派新秀。

2012-11-11

 

 

 

 

 

西门吹灯

 

 

  上论坛久了,冷清秋这个名字就绕不过,并非仅仅因为她是论坛宿将,而是因为她属于那种比较出彩的写手,找好文章阅读时,难免会与她的东西打个照面。

  她有着和所有年轻人一样的活泼、灵动、乖张、小脾气。这从她的文字中能够看得出来,她会以德服人,也会蛮不讲理,当然这种思绪通过她笔下的人物表达出来,这些,让我们对小说里的人物和她本人的理解都很立体、很丰满。

  我读冷清秋的文字,要至少读两遍,阅读速度上,要快快地读,因为她的文章全是四二拍,放慢了节奏,就失去了韵味,而读一遍只能水过地皮湿,不能深入地体会作者在文字背后的用心——在看似轻快的华尔兹足音里,竟然有黄河纤夫脚步声那么沉重的情怀。

  我不知道作者如何会有这般悲情,亦无从知晓她对生活之苦涩味道入微的体会是从何而来,只是作为一个最简单的读者,我品到了那丝咸涩的味道,那是生活的厚重吧,都在那里了在文章里,在笑容背后,在华丽阴影里。这一切,让我在读冷清秋的文字的时候,如饮酽茶,苦后回甘。

最重要的是,我们欣喜地看到,她在变,这个爱读书的女子正在不间断地完善着丰富着自己,这女子将来的文章如何,诸君拭目以待吧。

 

横竖

  物我合一是国人写作长久以来不懈追求力图达到的一种至高至诚境界,所以往往会要求写字字要现其风骨,为画画要展其精神,作文文要表其胸义。

  但正如同人入水要学,鱼入水却是其本源的生活状态一般。对于有些人,写作成为了继水份、阳光、空气之后的一项生活必需品,其位置有时甚至高于食物和睡眠。这初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是不难感受出,其中对于文字的那种忘我追求和猛然迸发却又持续不断的热情。这种急于表达的渴望,犹如在物质世界里溺水的人突然抓到了根精神浮木,那敏感细腻的心在拥挤忙乱的生活中一下子找到了可以自由呼吸的窗口。所以,那份迫不急待,那份痴心不改也就不再难于理解。因为文字对于这样的一个生命,已经成为了生活的状态之一,甚至是生存的重要方式。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不太好理解,也许其天生骨子里就如此,也许是后天某种未知的因素所促成。但不管如何,如同看到路边冬青树下有一不名小花努力生长一般,内心却是乐而见之。

  但是文学之途并不是一场旅行,对于更多的人来讲就如同集市,开了散了来了往了。而对于另一些人,文学则是真正的炼狱,它让你远离正常的生活,甚至损害身体的健康,也许最终小有威名,但是失去的也同样显著。但也许这恰恰是一场无声的筛选,就像在虔诚的信徒眼中,脚下遥远的距离不但不是阻碍,反而是表达信仰坚定的不二法门。

  所以,以一个旁观者来讲,对于那些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人,除了羡慕其渐入正途之余,心中也会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因为,唯知前路多坎坷,今生此身殊不为。

  因此,抱以冷静、甚至冷峻到苛刻的态度来审视一个作者的创作过往,用一种严厉和谨慎的判断来描述推测其将来,虽不是态度选取的必须,却是出自内心的一种尊重和负责。

当然,我说的是冷清秋,也不止于清秋。

 

 

 

 

 

 

 

 

说说清秋的小小说

刘建超

 

冷清秋的小小说写作是有功底的,她之前写得一些作品都很类似情感方面的那些自诉自乐的倾诉文章。女性的文章带有女性的特点,但是不要过于胭脂化。参加小小说高级研讨班后,冷清秋开始尝试打破以往的写作模式,在破中求立,作品注入了激情激情,许多作品的风格变化让人读后振奋起来,看到了一个全新的不一样的冷清秋。清秋的作品,故事情节,人物,立意都还是不错。

《一杯没有思想的水》——这是一篇有技术含量的小小说。一个男人和一杯水的纠缠。此篇作品没有复杂的故事情节,甚至就没有情节,每个片段都是要靠读者去想象去补充的,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和作者一起去完成创作。这样的作品操作起来不容易,需要有一定的功底和自信。他以前就是一杯纯洁的水,是可以泡茶、调咖啡、冲豆浆的纯净水,是什么原因让这杯水不再纯净了?他向往自己还能够回到水一样的纯净,可能吗?水没有思想,兑进去什么就溶解什么,但是人不能没有思想,没有选择。一个连自己姓什么都忘记的人,抑或说一个忘乎所以的人毕竟会给自己和他人乃至社会造成伤害。这篇小小说是能够给人回味和咀嚼的。迷格也是轻巧中见智慧,喜剧里揞悲剧的双重手法。

《迷格》篇幅不长内容丰富,人物心理描述也很见功力。其实也是婚外情的事情,写得还是挺有趣味。鲁莽又找不到发泄对象或者说是故作野兽状来恐吓我的那个二广,几笔描过的的苗翠翠,不动声色也可能被婚外情了和丈夫遇到同样窘境的妻子,还有偷腥又不敢担责任的我,各有特点。冷清秋的小小说细腻委婉舒缓的特点已经初步成型,这在她的作品《灵犀》中有充分的体现。小说在纵横两条轴线上运行,纵轴主要讲述自己与父辈的隔阂不解到最终的释然,横轴则叙述自己对死亡的理解,对逝去的人同样要有尊严的心灵沟通。二者最终达到了心与心心与灵魂的碰撞,让人对生与死有了更深刻的诠释。

清秋的小小说在突破中成长,成熟。

 

 

 

 

 

 

 

 

别开生面的艺术传达

——读冷清秋小小说

雪弟

 

 

  什么样的小小说才是好的小小说?如果让冷清秋来回答,答案很可能是别致二字。这是她的大多数小小说作品所显现出来的样貌,也应该是她在小小说创作上的美学追求。因此,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冷清秋的小小说创作,它就是:别开生面的艺术传达。

  受篇幅短小(1500字左右)的限制,一篇小小说要想达到以小见大的叙述效果,独具匠心的结构安排确实是较为有效的手段之一。欧·亨利和星新一的作品广受欢迎已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我不知道冷清秋是否对这两位作家进行过持久的阅读,但显然,她对流行30年而不衰的欧·亨利式结尾也抱有浓厚的兴趣,譬如在《不速之客》中,作者通过强盗大胡子的遽然消失这一出人意料的结尾颠覆了我们的阅读期待,从而带给我们别样的阅读惊喜。当然,冷清秋对欧·亨利式结尾的强调并未阻碍她对其他结构形式的开拓。实事求是地说,冷清秋在小小说结构安排上显现出来的样貌是较为开放的,也是别开生面的。如《三角梅》采用现实心理结构,转换自然、巧妙;《吃西瓜》采用纵式结构,细致入微地传达了一个小人物的丰富内心;《岔路》由三个相对独立而又互为勾连的段落组成,别致有趣。

  在经过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之后,当下的小小说创作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不可否认,它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创作上的模式化和雷同化。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冷清秋的《他们,不懂爱》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从题材、内容上说,这篇小小说不新了,但它给我们的印象却是摇曳多姿、生机盎然。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对叙述视角和叙述称谓的巧妙运用。先说叙述视角。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限知视角,并选取一个懵懂的儿童作为聚焦人物来展开叙事,这样就经由孩子和成年不同甚至背离的眼光,巧妙地传达了他们,懂爱而不是他们,不懂爱的主题。再说叙述称谓。按常理,爸妈的故事的叙述,应使用爸爸妈妈这样的称谓,可作者却使用了。这种有违常理的称谓,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优点:一是它起到了陌生化的作用,延宕了读者对人物关系的认知;二是有利于呈现真实的内心世界(如果面对的是爸妈就有不敬之嫌,但面对的是,就没有这种道德束缚)。倘若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和确定的称谓,《他们,不懂爱》很可能会陷入模式化和雷同化的陷阱里。

  对传神的细节的捕捉也是冷清秋的小小说别开生面的重要体现。如《吃西瓜》中,大口吃西瓜掌心蹭蹭跌在地上的西瓜又递给人吃塑料袋套鞋子等这些细节,既点明了人物的身份,也写活了人物的性格,其中,掌心蹭蹭跌在地上的西瓜又递给人吃这个细节还作为伏笔而存在,暗示出老人对这位维修工非同一般的情感。一篇作品有了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它自然就活了,读者自然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就冷清秋目前的小小说创作而言,她确实做到了别开生面,但离真正的艺术传达尚有一段距离。尤其是在语言上,我觉得,她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当然,谈到这个问题时,我的内心有些复杂。原因是,她有些作品,如《到乡下去》的语言精准、简洁,仿佛刚从树上摘下的桃子甘甜可口;而有些作品,如《三角梅》的语言则像一个没怎么读过书的人憋着气练习讲普通话,生硬、别扭。为何在冷清秋的作品中,语言呈现出如此背反的情状?

这与题材无关,也跟风格扯不上。阳春白雪式的优雅与下里巴人式的通俗没有高下之分,它们都可能是好的语言。我觉得,造成此种情状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条:一是对语言的打磨不够。如记不清是第几次来买了。初始,好像是三月份。(《三角梅》)初始一词看似雅致,但在此句中显得特别,似一块突然掉落的石头横在水中间,隔断了语流;二是对方言的误解。写作对方言的运用要求很高。用得恰当,会增添作品的味道;用得不当,则会败坏读者的胃口。如当时,我正反锁着门,托着下巴,费劲巴拉的思索一篇文章的构架,她突然就出现了。(《我和他》)很显然,费劲巴拉这一方言在此句中既不能让读者想象出思索时的样态,也不能彰显作品的地域风格,它唯一带给读者的是阅读的障碍与停滞。

因此,希望冷清秋多斟酌一下语言,力求做到准确、形象与生动。

 

 

 

 

 

 

 

朴实笔调与新人发现

(节选)

天井/文

 

 

冷清秋创作的《灵犀》(2012年第17期《小小说选刊》),同样撩动阅读情弦。作品以生命价值存在拷问职业的崇高性,宾仪馆整容师的美,不只表现在手法上,让死者美得安祥,还在于灵魂深处的交流,敬重每个肢体的感受,尽量还原死者生平所愿,抚慰亲人。因此,从朴实的角度来说,这篇小小说是以静的内心在叙述,那个小箱是作品的一个亮点,也是承载一个人对人生选择的意义:人活着为了什么?因此,当“我”抱着那个箱子离开时,也就意味着“我”的人生有了归宿。小小说将情节沉稳地融入到父亲和梅姨之间,已逝女孩与“我”之间,“我”又与父亲和梅姨之间,总推动了情感上升,一直到:“我整整衣服,走过去。”去展现“我”的灵巧之手,敬意之心,让安静的魂灵得到安息。

未来,崇尚小小说笔调的朴实是要在深厚的生活背景下才能完成的,而不只是随意驾就言语就行的,越是简单的情节再现,越需要创作的历练和对作品题材的运用把握,做到情景和谐,让人任服。

作为新人来说,除了书本知识的阅读,还要有多聆听的态度,在文体间多作比较,找到共通处,合理利用。另外,多参加像郑州小小说高研班这类的培训班,在辅导老师指导下,发现自已的创作长处,精力打造,必然会有好收获。

 

 

 

 

 

 

一生美丽

阿楠奥雷

 

   许多的美好,要在苦痛中更能体味。在苦痛中思考积淀,从领悟时喷薄而出,终于警醒,恍若沉梦中睁开双眼,溜进一缕轻柔的光明。

   这一缕光明,对清秋来说,是最真的快乐吧。于是才有这本书,拾集每一篇珍珠般的小小说,每一颗珍珠中都有小小的闪光。

   从如此执着于纯真的女子眼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亲人、情侣,从眼前耳边飘过的世间百态,满是忧伤、沉重,无孔不入的孤单,可偏偏是希望蕴含其中,即使是在最低迷的时刻,抬头的不经意间就会,遇见美好。

   这正是冷清秋的美。

   全世界在她的笔端,总不会失去动人的明天,一如坚韧的她自己。

   身处于浮华的时代,每个人似乎都背负着太多的期待而走得步履蹒跚。可是和重重的外壳相比,内心却柔软而脆弱。四周无数的声音在说,你应该再争取什么,你应该再付出什么,否则,你的存在又有什么意义呢?于是,人们往自己身上不停叠加更沉重的愿望,直到压垮自己。

   于是有人说要转换一下视角,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就能让自己更自由、更平静,也有说是除了外在物质的追求,人们更需要对心灵的追求。然而在清秋的世界里,并没有那多艰深空泛的理论。她只是在一篇一篇精致的小说中,重现每一个动人的身影。

   一位离异后艰难生活的妈妈,可以因为亲手抚养女儿而感到满足。失去双手的孩子,其实从未失去家人的关爱。如果菜价涨得太快,我们甚至可以学爸爸跑到乡下种菜去!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那么多坚强而快乐的形象,正是清秋想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她对生活的解读。

   清秋在这些小小说的字里行间,祝福着某处的某位读者,在为书中的故事、人物共鸣感动时,重获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快乐。我一直坚信,精神的力量是可以漫延感染的。阅读完全书,翻到这一页的你,是否已经听见作者坚定的声音——

   心存美好的人儿们啊,一生美丽。

 

 

                   阿楠奥雷 

                     2011年10月23日

 

 

 

 

有这样的一本书 

横竖

 

名字叫做《疼痛中的快乐》,它是一本关于心灵成长的集子。

握在了手中,瞅着,感觉就像面对着一棵年代久远的树,那周身如刀刻斧砍的斑斓,触目惊心。你会疑虑,时光竟可以把一颗茁壮的生命,撕咬得遍体鳞伤成这样么?

如果与时间交换来的就是如此这般的剧痛,那我们为何还要如此不顾一切地成长?

是因为无法抗拒沙漏无情地流逝?

但就算是人生的列车卖出了回程票,但想到那笑过哭过的往事,如同嚼过的甘蔗,捡起来再放入口中,又哪里能够重新嚼出一个甘甜的昨天?

这便是成长之痛吧——

你不愿去领受,却又无法将之拒绝。

但冷清秋的这卷小小说选集,既然名为《疼痛中的快乐》,那便是不甘于只在记忆中留下如此。因为只有失去才会唯留痛苦,既然是成长,那便也会同样伴随着收获的喜悦。

只是这却须要一个摸索的过程。这便是收录的五十篇小小说被分为三个顺延的小辑的缘由了吧:

由“疼痛中的思考”起,途经“疼痛中的领悟”,穿过“疼痛中的警醒”,最终通达《疼痛中的快乐》。

那么由此说来,这本选集里的篇篇章章,便是写给那些正在遭遇成长之痛的人看的。这些篇幅长则一千余,短不过八九百的字,或许并不是人生指引,但却是一个个小小的提醒甚至警示。因为那全是作者用一颗敏感的心捕捉,用细腻的文字来冲泡的,或苦或淡的杯杯茗茶。

那么就此翻开书页的你,一如揭开了半合着的杯盏。那口齿间的余味,若不是你的此刻,便应是曾经的昨日;或者,竟尚还远在你的明天?

肌肤之痛可以求医问诊。心灵之痛,虽然在不断被时间稀释以及任凭遗忘来冲刷,但真正能治愈这看不见的伤口的,唯有细腻的文字,因为它的背后,是同样敏感的另一颗心。

所以感谢上天,能让我们在文字的天空里相遇。

你就这样继续读下去,走进了过去,走向一个或稍有不同的未来。

祝福那些正处在成长中的心灵。

祝愿在那需要的一刻,恰巧读到了此书的你。 

 

                                                 横 竖

                                               写于2011年10月22日

 

 

 

 

 

 

 

 

 

 

 

冷清秋:《身边的生活故事》五题

○杨晓敏

 

  冷清秋是近两年涌现出来的小小说新秀,已发表了百多篇小小说(蚂蚁小说)等,以一种清闲的文风与别致的叙写方式,正逐渐引起大家的关注。而她的成长进步则更多得利于虔诚的学习态度。譬如坚持以自己的眼光,认真撰写佳作欣赏阅读笔记等,主动把小小说新作示给有名望的文学师长或文学编辑请教,以求学有所获。在这组新作中,除了作者对世俗生存中的人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和恻隐的表达之外,从精巧的谋篇布局、匠心独具的氛围营造及人物的心理描绘和形象塑造等,不难看出作者所具备的良好写作潜质。

  如同某种幸福的定义没有续集一样,《艳遇》的结尾终有一种无边的隐痛透入内心。这便是时光之手的魔力,它以生活的琐碎使某些事物蒙尘,然后又在不经意间揭示背后的真相,只是此时已物是人非,难再回首。在手法上,《艳遇》避开旧爱只写新欢,不讲男人以前如何,只描述如今怎样。但所谓如今的转变,处处显现着过往的点滴,而正是这种虚与实的交相辉映,把那个不曾出场的女人的形象给丰满了起来。

  《阿细的抉择》是一个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故事。对于小小说文体来讲,某种程度上《阿细的抉择》这种结构,算是恰到好处地诠释了小小说的重要特征——以局部见整体,以点带面,以小见大。而此篇最为显著的则是增强了作者和读者与小小说本身的互动。手法大胆,是小小说探索的一次有益尝试。

  《自心》的情节上属于一个葫芦形结构。前半部是马圈和马燕的故事,后半部是马圈所参与的马陶的一个策划。而中间的连接就是落水救人事件。让人疑惑的是题目《自心》,看上去有点游离于情节,但全文两个看似不太相关的事件,其实考验的却是在现实的诱惑面前,人物的自我把持。通过一暗一明的笔法,呈现了人物内心的动摇和外在世界的不理解这两个层面。主人公马圈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是深陷故事中的人物,但身处局外的读者只有意会到了这个题目所指,才得以真正跳脱出来。

  有时作者会故意把读者挡在门外,就像《好梦》一样,使得人物的一举一动对于读者来讲都成了未解之谜。这种状况就像玩魔术,一切的趣味皆产生于某种表象与真实的隔离。然而用心的作者自然不会止步于此,更努力把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在不经意间传导出去。就比如《好梦》,作者用貌似轻松游离的笔调,勾勒了一个好玩又好笑的小人物的一场梦。

  《理发》在表达方式上突破了小我。作者的巧妙之处也在于没直接写打工者马靖的不易,而是侧面写了他对于那个小店的留恋和期待,以至于后来涨价也心甘情愿。那样的不敷衍和认真,实际上成了他的一种精神向往和回忆。

  小小说从民间兴趣,30多年来蔚然成林,演绎出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坛传奇。成就作家,推出作品,是有责任心和勇于任事的文学刊物永恒不变的主旋律。也正因为一茬一茬的小小说作家们茁壮成长,你追我赶,才维系了一种新兴文体30年的日趋成熟和长盛不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