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的策略及其它——与同学说

(2012-12-05 09:41:36)
标签:

杂谈

学习的策略及其它——与同学说

 
 
 
学习的策略及其它——与同学说
文□冷清秋


  可能有的同学会认为,学习就是要努力地去学。这话不错,但是仅把学习归结成一种“苦力”和时间的累积,并不全面。因为学习还要讲技巧,你不但要“甘”于学,更要“善”于学才行。
  善于学就是像俗话讲的那样要“会学习”。关于这个,这里和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的经验和思索。
  首先就是要主动。
  具体来讲,你要回头来看一下,比如上个月你看了多少篇小小说范文名作?
  你关注了多少篇新人新作或是名家新作?
  前者是对于以往成果的一种汲取,后者是对于小小说写作上最新变化的密切关注。
  要注意的是,这个和数量无关,关键是你有没有这个意识。
  有这个意识了,哪怕一个月只看三两篇,也要胜过消遣式的泛泛而读一二十篇。
  因为后者相当于散步一个小时,而前者却是五十米最后冲刺,强度和锻炼是大不一样的。所以时间花了书也看得不少,却感到寥无收获的同学,首先要思考一下,是否是泛读太多而精读过少?但无论如何,保持一定的阅读量和阅读面,是很有必要的。要读足够多的作品,这一点大家应该都心中有数,所以下面来谈下“阅读面”,这个可能有些同学并不曾注意过的问题。
  这里所讲的“阅读面”,就是指你即要读经典作品,也要关注最新作品(包括发在网上的初学者的生涩之作)。看国内的作品,也要关注海外华文小小说创作状况。因为只有经过对比才会有发现。如果心细了,你应该还会注意到,作者的性别、年龄、地域等个人因素也会在作品中有不同的反映。
  这些,都可以纳入阅读时的体会之内。而也只有这样联系起来读,而不是孤立地读一篇,才更容易有新的发现。比如说田双伶老师的《罗拉拉爱情兵法》,你会注意到这一篇中的女子形象,是完全不同与其它小小说中的。
  所以,我当时就在想,男作者的小小说作品中是否也出现过类似的形象呢?如果有,那么到目前为止我还没有读到,如果无,原因是什么?
  看,这就是一个思索的切入点,最终指向的就是“作者的性别意识在作品中的反映”思索这个有什么用?作用就是,让你重新审视创作时,自己究竟是以怎样的一个身份来观察和思索的。这拓宽了你观察外界的窗口并促进了创作中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一味地沿用着前人的目光。当然,已经形成的写作习惯和读者的阅读惯性,使得这种改变并不容易,但至少要有这个意识。
  上面这个例子主要是对女性创作者讲的,所以这里再给出一个更“公允”的讲解:申平老师的《头羊》与邴继福老师的《头狗之死》。
  《头羊》讲的是村里为了改良羊群,从国外引进了只种羊,这样一来原来的头羊就只能当成肉羊吃掉了。为此羊倌情感上无法接受,就虐待这头外来羊。羊是牲畜,性子是直的,你待它不好,它也不客气,就和羊倌较上劲儿了。结果羊倌与这羊的矛盾越来越大,最后这羊就死了。
  对于朝夕相处的动物惜情,对于老一代的人是很常见的,典型的比如耕牛,老得走不动了也不忍心杀掉。这反映了一种传统的思想,即重情义。这就是羊倌不接受外来羊的核心原因。而村里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当然不会关注羊倌的这种心情,于是这种两败俱伤的局面就发生了。而把这个矛盾放大了看,这何尝不是上个世纪经济改革开放时,中国社会所面对的问题呢?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人们惯常的思维和习性产生了深远的冲击。这些冲击对于人心所造成的伤害,有些是用多少金钱也无法弥补的。我们当前社会的诸多乱象,何尝不是印证了这一点么?经济发展是需要的,但当简单粗暴地像洪水一样涌向整个社会时,问题就出来了。所以,《头羊》就像黄建国老师的《谁先看见村庄》一样,都是对现实进行深刻思索和发问,把住了时代命脉的作品。
  《头狗之死》情节也不复杂,讲的是鄂伦春人春耕柴油不够用,来农厂借点应急,农场很慷慨。恰好农场附近近来老有一头熊在晃荡,相请不如偶遇,接待的同志看到鄂伦春兄弟们人枪齐备,狗马齐全,就提出能不能顺手把那瞎子给撂了。不解的是,这个提议在鄂伦春人间产生了争执。直到后来农场才了解到,现在的鄂伦春人几乎已经不养狗了,带来的那一群是临时从各家拼凑的,没有经过统一训练,根本无法指挥围猎。其结果就是,当时勉强出动的狗各自为战,在围猎中伤亡惨重,而那头身经百战凶猛无比的头狗,因为得不到配合,又冲在最前面,更是当场就死掉了。
  这一篇小小说背后的重大事件是,上个世纪政府为鄂伦春人改善生活环境,因为由牧转耕,定点居住,虽然解决了生活上的漂泊和收入上的不稳定,但是却也使得鄂伦春人,逐渐丧失了“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呼以及“猎手”的名号这之间的得与失,最为煎熬的就是身处两个时代转变中的人们。
  可以看到,两位老师两篇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关注着同一个问题。也只有在比对了这之间主题的接近与表达手法的不同之后,才能算是真得从中学到东西了。也许有人会说,可是,我不一定会读到啊,那么问题就是上面所说的“阅读面”了。
  当然并不是强求每个人都要读完每篇文章,而且没有读到这两篇,你也会读到其它的某两篇。在这里主要说的意思是,没有相应的阅读厚度的话,你会失去很多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是要在对比中,才会真正有收获的。当然也不排除另一种情况,就是这两篇都读到了,却没有把两者联系起来。下面就来谈下这个问题。
  实际上这牵扯到另一个问题,就是一篇小小说,读完之后干什么?
  读完之后翻下一页?这当然是必要的,然而那只是“阅读”,而不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话,你还要拐回头来,去对全篇进行细节上的分析。
  比如开头是如何展开的?
  结尾是如何处理的?
  两者间是何关系?
  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
  他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每一段在全文的情节进展中各自起什么作用?
  主题是如何实现的?
  作者是如何处理标题的?
  标题和主题之间是何关系?
  标题和情节之间是何关系?
  这一篇和先前看过的作品有何相同之处?
  有何不同之处?
  这一篇中最让人感兴趣的地方是什么?
  最让人意外或是困惑的地方是什么?
  在阅读时有没有让你猜出后续的情节?
  如果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如果没有,作者又是如何做到的?
  这之间是作者的疏忽还是一种有意为之?
    ……
    这样的问题清单可以列得很长很长。虽然不是每个都要回答,但至少你要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找不找得到答案另算,你却要有这个意识。这样的好处是,不但可以让你看到作品的“好”,更重要的是让你能弄明白“为什么好”。不然只停留在感觉阶段,就不容易被充分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又如何能迅速长进呢?所以,下面就更细致地谈一下这个问题。
  学习作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名家经典中学习,因为那是标杆。但还有一种学习方法,似乎并不为许多同学所注意。那就是从同学作品中学习
  原因说穿了很简单,名家的名作往往浑然一体,一个初学者或是生手是很难把文章分解开的。而把文章切不开,就无法进一步地进行深入分析,也就无从总结。
  但是同学们的作品,因为没有那样老道的手法,所以写的好的地方就非常突出,不好的地方也很明显。说起这个,我想引用曾经写过的一篇评论的标题有些好看上去很简单”,用这个来解释有些同学看名家作品时的困惑,就是感觉不到好在哪里。其实,也许并不是作品的问题,而是要考虑你观察的角度是否恰当。这种状况也是我所经历和仍将经历的,但是我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先前认识的欠缺,我近来所写的《小小说学习笔记》,就是这种重新认知后的一种总结,先前是放在心里,现在正一点点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而这种能力的提升,则是源之于近来每个月给同学们写的十来篇评论。刚开始的时候很不好写,磕磕绊绊,但坚持了下来,现在是越来越顺手。有的同学对此非常感谢,然而其实反而是我要感谢他们。
  正是因为他们提供了优缺点齐备的作品供我分析我才能逐渐摸着了小小说的门道,而这条路则通向了名家被称为经典的心血之作。先易后难,这是一种惯常的策略,但是显然有些同学一上来就啃上了硬骨头。其实我的经验是,名家的作品,作为学习者,你可以去欣赏,去试着解析,做到哪一步算哪一步,搞不懂了先放着。对于同学们或是那些初手的作品,则要做更完备的观察和拆解。原因上面说了,因为那里面的技巧会相对单一,更容易让你看到其间的得与失。这就像看成龙的打斗,完全摸不到招数,但是武校的学生练习,外行的你却也可以看出些门道一样。这些貌似简单,但不说出来有些人却并不会懂。
  理解上面这些,就会明白我为何要给同学们写评,这不是要学雷锋,也不是有些同学眼中的吃力不讨好。同样的一篇作业,我看出来了东西而你没有看出来,同样的一篇文章,我讲出了一套能自圆其说的评价而你做不到,这些区分是怎么产生的?
  要知道一年前我和大多数同学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如果还是不明白,那么我告诉你,是因为学习的方法不得当欣赏,要从好的作品开始,而学习则要从不太成熟的作品才好入手。就像曾经新兵场上的刺杀和踢正步一样,都是许多人必需要经历的过程。所以,重视起来其他同学们的作品,在回帖时不再只是发小老虎或是哈几句“欣赏”、“学习”之类的客套,写出哪怕只是几个字的感受,这种变化,才是真正长进的开始。为什么这样说?下面就来讲这个问题。
  我的一个想法是,作品只是对于思考的一个总结,而思考的过程却需要在阅读和讨论中产生。阅读是汲取,而讨论则是熔炼。因此你明白了?没有经过相应的讨论和辩驳,你的阅读并没有真正完成,那么吸收不到养分也就不足为怪。这也是为何先前强调要拆分阅读的作品的原因。因为所有的讨论只能从细节开始。解决了一个个实际的细节,最终也就打通了整篇文章。当然这个过程可能不是一下完成的,但是在积累之下,必然会达成这样的结果。所以,感觉收获有限的同学,不如细心想一下,当别人辛辛苦苦写出一篇作品贴出来时,你都在做什么呢?
  我也知道人的精力有限,所以我才给自己设定为一个月最多评十五篇。也就是说我大概要为此写一万五千字左右,细看约莫两万字左右同学作品。这显然还没有算入那些看了却并没有写出评论的作品。仅这个一个月合起来就是要读写三十篇文字,我还订的有像《百花园》《小说月报》《小小说选刊》等系列杂志,手边还常放着国内外的种种小小说精选,近来正在找机会就翻《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五卷本,书柜里的一整套“金麻雀丛书”二十来本也在计划着重新系统地再翻看一遍。(因为去年已经读过,但今年再读却又有新收获)当然我理解大家都有各自的工作要忙,生活中的许多事物也都要处理,精力有时的确抽不出来。
  但我想说的其实是,如果你说自己在学习的话,那么最低限度的,你学习的姿态在哪里呢?你为了让自己的写作更上一层,你都做了哪些努力?报名入班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呢?学习是要有计划的,学习更需要努力。不一定要到了拼命的程度,但至少要有相应的安排。研修班走到今天为止还要再过几天才满岁,同学们也可以看到第二届和第一届的不同,从招生简章里也可以看出下一届做出了更大的变动。
  也就是说教学这方面一直是在不断的完善,各种策略和资源也都在协调与整合。我不知道同学们怎么看,我自己思考的结论是,研修班存在的意义是重大的。因为她实际肩负着培养小小说作者发现和提拔新人的任务。因为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坐等作者像森林里的树木自我成长是越来越不可能了。再说想扩大小小说文体的影响,首先就要有一个厚重的创作群体才行。所以无论是对于百花园杂志社,还是对于杨校长所致力于的小小说事业来讲,主动地培养和发掘小小说创作者,就成为了一个关系万千的事情。这是一个事业的基点,现在洒上水,将来收获的就是一座森林。所以,无论同学们怎么想,我的结论是,研修班对于小小说来讲会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存在。这不只是因为百花园杂志社在小小说界的地位,更是因为这更是杨校长长久以来的信念和追求。
  而这也是一直以来,每每发言我总是提倡我们从自身找问题,强调自我主动学习的原因。因为正如大家所见的,有人已经在思考和解决着研修班面临的不足。
  学习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努力哪怕下一秒就开始也嫌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