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小说学习笔记

(2012-11-22 12:00:06)
标签:

杂谈

小小说学习笔记
言小语



  学习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应该是提出恰当的问题。
    因为一个“好”的问题,往往会对应一个良好的思路,沿着不断走下去,最后先前的“问题”反而会变成一柄解密全文核心的钥匙。这听来的确是种奇怪的情况,我们真的总是在“执迷不悟”么?这个可以慢慢去想,我想说的是,下面的这些,都是我平时在“小小说高级研修班”学习过程中所读所感所想所记所录,虽然很琐碎,却都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把它们分享出来,一来是对自己这近一年来学习的一次整理归纳,二来也是因为有同学问到了类似的问题,而那许多的问题大都不是用三言两语或是一时片刻就能够回答清楚的,比如像“你是如何写好小小说的”或是“你是如何写好评论的,评论到底该如何下笔?”类似这样的。现在,我把自己平时的所思所想整理出来形成文字,这些东西可能并不是特意针对某个问题所作,也并不代表我的阅读方向就真的正确。但是一路看下去,我想那些会学习并善于思考的人,铁定不会空手而归。


1)王奎山老师的《打野猪》


  王奎山老师的《打野猪》初读后整体一看,很让人疑惑不解:为什么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篇幅都用在了赶野猪这件事上?
  很显然,全文要说的核心是最后那段被无意撞破的情事,可占据的篇幅如此之小,这似乎有点不符合“写作常识”(核心内容要占主要篇幅),但是如果不去分析只是读的话,却没有感到有什么“异常”的感觉,这是怎么回事?
  答案可能是,这一篇是不太同与常规写法的。此篇王老师在前面运用了类似修辞手法中的比喻,用赶野猪这件事的失控情形,来解释最后相关人物情感失控的愿因。
  这样处理,在主题上把一个很难理解的问题给具体化了,把不可捉摸的情感世界的风波,实化为一场看得见的赶野猪的过程。
    而在形式上,题目取为《赶野猪》,大部分篇幅写的也是“赶野猪”,直到最后才点出来表达的是人情感的失控,这种用一种事情去解释比拟另一种事情的方式,以及对于主题的隐藏效果,都很让人惊奇。



2)刘建超老师的《老街汉子》



  刘建超老师的《老街汉子》开头和结尾分别写道:
  “老街像一条被人随意丢弃的麻绳,弯弯曲曲又错落有致地卧在伊河岸边。”
  “牛五摇摇头,欠我的工资给我,公司的钱我一分不要。”
  这种视觉上有形的曲与性子里无形的直,分别呈现出生存空间的特点和秉性里的特征,相互比照,和题目相映成趣。
    这种对比是不经意的,甚至都可能被读者所忽略。但也恰是这种波澜不惊的阐释,也才有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审美不是高音喇叭式的宣讲,而是小桥流水式的潺潺无声。



3)夏阳老师的《捕鱼者说》



  夏阳老师的《捕鱼者说》显然化用了《捕蛇者说》这个名字,这算是对于前辈的一种遥相致敬。但是这是主题设定,那么在结构形式上呢?
  其实跳出具体内容,换个角度来看待就豁然开朗了——
  如果文中的女人代表着一种美好的生活,那么父亲对于儿子心中美好的粗暴霸占,以及父亲死后儿子对于女人的“继承”,这无非是在预示着结尾处生活环境的恶劣变迁,控诉的是身为“父辈”的当代人,对于后代所生存的环境的无情掠夺。而夏老师用“夺妻”这个细节来传达前辈对于后辈生存的摧残,这种切肤之痛的产生,最终是为了传达主题背后的那种撕心裂肺的沉重。这种身感同受,远要比大声疾呼更能刺入内心。
    所以,这一篇前半部分那捕鱼的月夜写得越是让人陶醉,这后半部分的结尾也就越发的让人压抑和沉重。不只是为了文中的儿子,而是无以面对我们的子孙未来。



4)秦俑老师的《我的网恋手记》



  秦俑老师的《我的网恋手记》潮味十足,读来好玩有趣,结尾变化更是出人意料。但是这一篇的结尾如此设计,其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揭示那个女人在说谎?
  细细思索之后,发觉这种奇巧的结尾除了很夺人神采之外,更重要的是揭示出了一个虽然显而易见,但是却又往往被当事人忽略甚至无视的情形,就是感情的难以捉摸。
  因为很多时候爱与不爱全是一种感觉,但凡是已经说出口的理由,听起来都会有点儿那么不够充足。因此,文中通过让一个女人用一个幻化的“我”拒绝一个真实的“我”,这种无厘头,恰恰表明“不爱了就是不爱了”,如果你一定强要一个理由的话,那么得到的就只能是谎言。
  当然这无关网络,很可能就是情感的原本模样。
    所以,这结尾的设计,好就好在传达出了那种难以言明的感觉。这种对于细微之处的把握和展示,使得此篇在众多情感作品中别出一格。


5)红酒老师《头牌张天辈》


  先前是读过红酒老师的《头牌张天辈》的,但直到近来,才突然领悟到解读这一篇的入手点。
  因为这一篇作品的写作手法是一反常规的,所以先前的解读思路全部都不对头。
  其实结论很简单,这一篇最大的特点就是用侧写的手法来写人物。
  当然侧写没有啥稀奇,问题是这是一篇有点儿类似传奇人物的传记,通常传记是必需要有正面描写的。虽然文中张老先生也现身说话了,可他的传奇性在于戏,而文中连他吊嗓子的情节也没有,更别说什么登台。这就像你要写一条河,但是全文中连半点水星也看不见,你怎么让读者相信你写的不是戈壁或者沙漠?
  自然,写的有痴心相恋的女戏迷,但这对于伶界来讲属于寻常见惯,对于塑造人物只能算是一个起手式,还无法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其实理解全文的钥匙在标题的前两个字中。这篇要讲的其实不是人物,而是身为伶园“头牌”的那种气势——
  以苍老之姿引得大姑娘春心萌动,在新社会里竟然能让舆论接受婚姻中这种年龄的巨大落差。
  这种动心和只能吐酸水,恰恰说明了这个“头牌”的货真价实。
    然而这一篇最大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把两件事(女戏迷的痴情和旁人对于张氏的感官)给融合成一件,这在主写人物的作品中是不多见的,因为通常大家都会一二三地分别谈好几件事。


6)邓洪卫老师《甘小草的竹竿》


  邓洪卫老师的《甘小草的竹竿》中,其实关于竹竿的就开头那点儿还有结尾点的那一下。那么仍旧这么郑重其事地写在题目中,弄得好像全文就是要大讲特讲竹竿一般,目的是什么呢?
    其实,本篇中采用的是一个意象的手法。通过竹竿的修直和目的用途的简单,来反衬人心的复杂和难以估量。这个手法真得是很巧妙,更为关键的是,把一个复杂的状态用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给呈现出来,还没有让读者当场察觉。看来用有形的东西来比拟无形的东西,不只是让人更容易理解,往往还可以产生无穷的回味。

7)冯骥才老师《快手刘》


  冯骥才老师以小小说的形式写了不少的传奇人物,但其中《快手刘》却是比较独特的一篇。里面通过对一个街头货郎的两次记述,传达出了时间对于生命力的无情剥夺。曾经无往不胜的快手刘,最终落败在自己苍老的年龄里,这样的一篇,或者可以看作是作者对于所有传奇人物宿命的总结——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此篇的一个让人注意的地方在于,作者于不经意间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当然这点也许对于一个成熟的作者来讲并不难,但是《快手刘》所写的是一个孩童眼中神奇世界的坍塌,在这个无法抗拒并让人期待的过程中,有少年的成熟有来自于童年的失落。
    时间让我们富有并最终将我们拥有的一切剥夺。


8)非鱼老师《桃梦》


  非鱼老师的《桃梦》读着轻松却又沉重。这是在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事件上,穿插起一个个严肃的社会现实问题。通过主人公对一方小小的泥土的求而不得,以这种小小的一个心愿的无法达成,来折射出我们自身生活空间受到的挤压。 于是让我们不得不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一方土地不能养一方人的这种结果。
  贯穿全文的关键就是“土地”。而把桃核的需求和一个人的需求连接起来的也是“土地”。
    一般来讲,我们写的主题往往会成为情节内的主要内容和线索,但这一篇主题却是做为一种背景来存在着的,主要的情节反而只是做为一个线索和升华情感的道具。所以“桃梦”不只是桃核的渴望,更多的也是做为一个“人”的“我”对于香甜生活的向往。

9)白小易老师《客厅里的爆炸》



  白小易老师《客厅里的爆炸》情节很简单,简单到甚至放弃对于具体人物做出基本的描写,而仅代之以“主人”、“父亲”、“女儿”这样公式化的称呼。小说不是应该通过塑造人物来表达主题么?但这一篇似乎有点不同寻常,因为人物的面目和特征在里面并没有成为描写的重点,甚至被作者有意淡化。这是很让人感兴趣的所在。想起曾经听到过的一句话:
  创作是打破理论的最有力的巨斧。
    不论如何,这一篇呈现出来的现象值得关注。

 
10)何立伟老师《永远的幽会》


  何立伟老师《永远的幽会》我没有细数,大致是前六百字组成第一段,约莫随后的二百字组成第二段——也是全文的最后一段。
  这真是太奇怪了,一篇八百字左右的小小说却只有头重脚轻的两个自然段落,是书本的校对出现问题了么?
  再细细地看一遍,果然没有那么简单。这拥挤的第一段中,全是关于主人公不断的梦境的世界,然后剩下的用来收尾的第二个段落里,叙述的是真实的现实场景。
    原来如此!原来竟可以如此!!哈。


11)于德北老师《杭州路10号》


  于德北老师《杭州路10号》写了一位可敬的老者临终前,对于一个素未谋面的孩子细心入微的关怀。这份关怀是一份双向的礼物,即让老者最后的人生时光里,没有全任凭死神折磨,也给一颗处在人生关键时期的幼小心灵,以安慰和鼓励。
    在细节上,把题目设置为一个地址,而情节中结尾处那个地址却已经空无此人。这种有迹可寻却终不能见的“到达”和“无法抵达”的冲突,是激发情绪突破临界点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当读完全文后再回到标题,心中生出的是一种远远相望心至而人不能随的失落和敬意。

 
12)陈力娇老师《雪祭》


  陈力娇老师《雪祭》写了件情感里的欺诈。在结尾处被友人点醒的女人痛哭流涕,不是因为被对方骗钱,而是哭着说何必呢,需要钱直说不就完了么?还绕那么大个弯子。
  正是因为这种“我爱你所以你可以拿走我生命中的一切,只是你为什么不直接开口”的撕心裂肺,才对得上《雪祭》这样一个题目。因为女人明白,钱可以再来,而那样的爱的感觉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这份痛心,这种对于常规主题的深度剖析和细微体察,是本篇作品极为引人注意的地方。



13)周海亮老师《请求支援》



  周海亮老师《请求支援》这篇构思的巧妙之处在于,用“求助”这种形式打通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把主人公在虚拟世界里最后的孤立无援,以及那里面情谊的廉价和虚假,和现实中的那份信任与体贴对立起来,共同呈现在读者面前。当游戏中的警报解除主人公能大松一口气之时,其身后的读者的内心却像灌了铅一样沉重。
  从写作策略上来看,作者是先把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放在等同的位置上,然后各自选取了一个紧急时刻,来呈现两个不同世界里各自的运行规则。作者不是直接呼吁不要沉迷游戏,而是说好那么我们假设游戏里的世界是有价值的,那么你注意看好了那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由此,什么才是最该珍视的,这个问号就深深打在了读者的脑海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