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闲读五
(2012-09-10 09:24:44)
标签:
杂谈 |
“小小说”中的第一个“小”——评陈子赤《初恋》
文□冷清秋
看到陈子赤同学的此次参赛作品“初恋”,不由得让我想起上期安晓斯同学的作品《诱惑》,两者皆是选取在有限的时空里,对于漫长往事展开追索和回忆。
这种技法,是小小说目前一种很需要关注和研究的“应用”。因为我不加论证理所当然地这样想:
小小说的“小”,决不是指篇幅;字数只是一个必要但不关键的因素。它之所以能称之为“小小说”,理当还体现在其它的方面。诸如“小中见大”式的“一叶知秋”,诸如“知微见著”式的“切片”式剖析。但在这些说法太过于“笼统”,这个所谓的“小”到底都会是什么呢?这些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观察体会试验和总结。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上面说的这些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往往和其它特征并举,只是在具体的某一篇文章中,某一个方面特别突出罢了。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子赤同学和晓斯同学这两篇作品,都是值得研磨的原始素材。
当然在叙事策略的近似之下,具体操作手法上两者的差异也很明显。晓斯在《诱惑》中,把人物置于精心布置的房间内,然后通过对窗帘啊床单啊沙发啊绵延不绝的回想,蓄积人物的情绪,并借此展开往事的画轴。而子赤于“初恋”中,却是用1234这样的小节标号,把文章强行截断,目的则是要把人物的情感一次次用力归零。这种区别和差异,是因为前者是通过“铭记”后者则是试图用“遗忘”来传达同样一种情感:对于爱的渴求。
因此一个在统一的篇幅内不断的蓄积,另一个把篇章切割以压抑情感的喷薄。
当然,这只是两位作者各自的选择,所谓文无定法,把两各自的帽子换着戴也不是没有可能。但效果如何,得与失之间的衡量这些,就需要全新考量了。有兴趣的同学不仿想一想;但是下面这个即便是硬着头皮,诸位同学最好也是思索一下——
“小小说”的“小”到底是指什么呢?
千万不要说是“字数”,因为那完全是一个不是答案的答案。
后一篇:名作赏析:界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