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清秋闲读二

(2012-09-07 09:29:03)
标签:

杂谈

时光三部曲——评高峰《初恋》三题
文□冷清秋
  
  小小说不适宜写得太过于复杂。但是,太简单的话又会失以厚重。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保持小小说的轻巧灵动之余,又能保持更多的意味深长效果呢?
  一个常用的方法,就是约定俗成的“三题”。两篇数量少,四篇有点儿多,以相互关联又有区分的三篇文章,形成一个组合,从不同的层面或是以各异的方式,来围绕着某个中心展开讲述。像三副画轴一般,各自独立成章,合起来又形成了一副视野更为开阔内容更加丰富情节承接延续的全图。
  但“三题”之所以不叫“三篇”,是因为取的是其“神”(主旨或是作者的某种编织意图),而不是其“形”(数量)。所以既然高峰同学标示的是“三题”,所以我们就沿着这个方向,来思索一下这组《初恋》。
  先看文中依次的三个小标题:
  往事;
  粉红色的记忆;
  耳朵。
  当你讲“初恋”这个词时,几乎就等同于在讲述“往事”,所以第一部分这个名字取得很贴切,而行文也和题目风格保持了一致,就是“一切尽在未言中”——那书法,那篆刻,那份用心良苦和执著,不言而喻。有些情节之所以不写反而比写还能出效果,就是因为太司空见惯耳熟能详了。所以不写,反而更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得以产生了别样的余味。说到“味”,就要来探讨一下“往事”中的缺憾——
  斩不断理还乱,那是离愁。而初恋之所以会“甜蜜”,是在于弥足珍贵——它是被定格了的,是被时间和记忆给保鲜了的。也就是说,不但要从空间,还要从时间上产生隔断,然后“初恋”才能成为“初恋”。不然若是还有产生绵延铺排续集的可能,那就转为“情事”,而就再无法保有“初恋”那种新鲜出炉的热气腾腾之感。
  所以,通过毕业分离拉出了空间上的间隔后,还要施之以时间上的阻断。诸如通过歌词含蓄地传达:
  “有过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那时的时光列车,开向了不曾约定的永远”
这样,通过两个层面(读者知道这一别多半就是永别;人物却可能都还在相信缘分在天,自有再相会之时),一个是早已看透了大致的结局,一个是还在放大着憧憬,在这种错位的背景下味道才会真正的出来。
才写出了那些少年情怀,不晓得世事难料,转身就成永远。
  然后看“粉红色的记忆”——
  有句话叫做“少女情怀总是诗”,这是讲其中的美感。这美感来自于纯洁和单纯。所以,这第二部分,把情节致于人物幼小时,是很有判断力的。“往事”虚写了初恋的发生和实描了其结束的情景,然后返回时间的前头写初恋萌芽的“前传”,写完前传再到时间的后头写初恋凋落的“后记”,“时光三部曲”通常就是这样的按排。所以,以这样的角度来讲,“粉红色的记忆”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茜茜那么明显地拒绝所谓的“早恋”,不但与题目中的核心“粉红”这种轻淡不符,而且“萌芽”的效果也失去了,反而是璐璐更为到位。
  也就是说,要写那种有点,却又抓不住的感觉。像璐璐,不去分辨心中的喜爱是什么,却反而去指责辩解丽丽什么事。这才是萌芽状态。为了这个效果,甚至可以把时间再往前推,如果有必要,就是写到幼儿园也无不可。
  那么为什么作者实际选择了让茜茜明确拒绝?一来可能作者有这种反对早恋的先入为主的倾向(笑),但我更为关注的是,对比着下面的“耳朵”来看,显然更大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三题”的理解上。所以下面我们就进入原文的最后一部分,以方便来做比对分析——
  “耳朵”?
  是的。就标题来讲,如果“往事”是一种理性的借指,“粉红色的记忆”倾向感性的直观传达,那么“耳朵”起到的一个作用就是,陌生化,不让读者一眼把内容猜到底。当然并不是说只能这样处理,而是说这样处理有了如此这般的好处。
  从阅读心理上讲,前面两篇已经把“初恋”讲得热乎了,既然是“初恋三题”,读者很容易会顺着这条线继续走,所以,如何打断读者这种理所当然的“预期”,给阅读带来新鲜感,让读者的精神为之一震,然后重新投入全部的心思到随后的阅读中,是一个值得考量之处。而“耳朵”,实现的就是这个效果。
  这点做的好,但需要探讨的地方也很突出——
  “耳朵”很“全面”地从小时候写到了“现在”。小学、初中、大学、工作,个个不落。这就牵扯到了我们要讲的重点:
  “三题”是什么?
  这个词没有入词典,所以还无定论,全看作者自己的理解。但我想一个可以想象的约定就是:不重复。
  顺着这个思路,所以我才把高峰同学的这组“初恋”称之为“时光三部曲”。因为目前来看,只有当沿着这个路径时,才能产生错落有致的效果。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才说“粉红色的记忆”适宜置入更“萌芽”的状态,而“耳朵”内容太过“全面”。因为它们之间都或多或少地在情节上相互产生了重复。
  但这只是沿着我目前的设想所做的判断,如果作者另有根据和用心,那么则需要重新考虑。
  更为关键的是,“三题”属于一个不断在探索的形式,所以,实际上怎么写都无不可。因此,这番讨论,更多的目的在于,启发同学们想,文章要怎么写,不是某一篇,而是下一篇如何与上一篇有所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