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地质与地貌

西藏的地质构造一般划分为两大部分:
雅鲁藏布江以南,为喜马拉雅新生代地槽;
雅鲁藏布江以北,为藏北中生代地槽褶皱区,或称西藏台块。
西藏台块,从北向南分为三个构造带:
1.昆仑山海西-印支褶皱带。
2.唐古拉燕山早期褶皱带。
3.冈底斯燕山晚期褶皱带。
它们分别以龙木错-马尔盖茶卡(约基台错)-金沙江深断裂和班公错-色林错-怒江深断裂为界。
http://s11/bmiddle/61d5bb27t053d16a6e6da&690
据最新的地层资料,各带脱离海侵成陆的时代依次是晚三叠纪、晚侏罗纪和晚白垩纪。
由此看来,西藏的地质构造是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的。
喜马拉雅和西藏地块发展历史各部相同,但是从白垩纪末-第三纪初开始,以西藏古地中海的消亡为标志,喜马拉雅同西藏地块便拼合一起,进入了新的地质地貌的发展过程。
http://s12/bmiddle/61d5bb27td52e8bcbd63b&690
目前普遍认为,属于印度次大陆的喜马拉雅和属于欧亚大陆的西藏台块的拼合是由于前者向北漂移,并且沿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向后者俯冲的结果。两大板块碰撞以后,新生代凹陷沉积带南移至喜马拉雅南缘,印度板块继续北移产生的巨大挤压力在喜马拉雅南侧形成了一系列推覆构造和规模宏大的中央冲断层和主边界断层。在昆仑山和祁连山的北缘以及龙门山前,形成巨大的倾向高原内部的高角度冲断层,高原内部的许多大断裂带也不避免重新活动,形成一系列横贯高原的断块山地和断裂谷底。所以从构造地貌的角度看,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菱形断块。
附带说几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西藏台块的东缘是龙门山构造,有名的的川北汶川地震就与龙门构造有关。龙门山断裂带地质不稳定,可是当地政府坚持修了紫坪埔水库,这个水库位于断裂带,对于诱发地震有直接的关系。从这种角度说,川北汶川地震说是天灾,不如说是人祸。地震前,当地的地质工作者一直反对修建这个水库,可当地领导愚昧无知,对科技工作者的建议置之不理,有关方面还痛斥一位老工程师位此事四处上访的行为。地震后这些人也不见出来认错。。。。。。
后来有御用专家说:地震与龙门构造有关。
再没有其他了,汶川地震死伤惨重,都说是天灾,怎么会把责任解读到“人”身上呢?大家躲还来不及呢!
说水库与地震的关系,在中国也是个忌讳,大江大河上那么多水库水电站,那么多利益,怎么能怀疑呢!大家争着建设还来不及呢,那管什么科学建议,悲剧在后面等着呢。。。。。。
一般而言,现在中国的大江大河,大都在地质构造的断裂带上。从地貌上看,都是地表水平面的下切部分。(黄河在三门峡以下的“地上悬河”,是个特例,这与上游的水土流失,造成在下游河道堆积有关,黄河频繁改道,与悬河构成有关。)
因地球地质构造关系,在最外层岩石圈有很多断裂带。建造水库,水库的水容积的重量会压在岩石圈上,如果下面再有地质断裂带,就会造成地质结构的不稳定,诱发地震。这是个简单的常识性的知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很多地方不适用。
西藏的地貌观察:
作为青藏高原主体部分的西藏地区,地貌格局是辽阔的高原面、高耸的山脉、棋布的湖盆、众多的内外流水系等大的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和组合。
西藏地区的地面以高原面为基础,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拨从平均5000米渐次递降到4000米左右。
这高原面是以低山、丘陵和宽谷盆地的共同体,前者大致以不同时代、不同形态和不同高程的两级夷平面存在;后者只要是第四纪的堆积面。
在高原面的中间,有众多的盆地,不少盆地中点缀湖泊,尤其集中在藏北高原面上。高原湖泊有内陆河外流之分,绝大部分大中型内陆湖泊以构造成因为主,少部分为冰川、泥石流、崩塌等堰塞成因的湖泊。随着高原内部气候向干寒方向房展,湖泊大多数都处在退缩阶段中。
在高原面以下,交织着不同性质的内外流水系。内流水席大都蜿蜒在高原的宽谷中,以藏北高原为主,往往以一些湖盆为中心发育了向心状水系。在高原东、南、西外围地区,发育了一些与构造相关的一些巨大的南北向和东西向外流水系,他们除上游具有高原面上的宽谷特征外,其中下游河段河谷均深切在高原面以下,以宽狭相间的谷形为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合建立一些水电站。,中游宽阔的河谷地带,是西藏主要的工农业发展场所。
节选自:http://www.517huwai.com/blog/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