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青铜器“豳公盨”记述的大禹治水

标签:
杂谈 |
2002年春天由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现已入藏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遂公盨是中国古代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豳公”所铸的青铜礼器。
豳公盨(又名遂公盨、燹公盨)说:
天命禹敷土,堕山,濬川;乃畴方,设正,降民,监德……
可见在较早的传说中,禹确是受天,即上帝之命来平治下界的水土的。上引《洪范》、《吕刑》之文,与此盨铭文可以互证。在这样的传说里,根本不可能有作为禹之君的人间帝王尧、舜的地位。尧、舜传说较禹的传说后起,禹跟尧、舜本来并无关系的。
应该指出,虽然豳公盨恰好是西周中期器,但是这却并不能成为支持“禹是西周中期起来的”说法的证据。在
豳公盨 铸造的时代,禹的传说无疑已经是相当古老的被人们当作历史的一个传说了。不然,器主是决不会把禹的事写进一篇有明显教训意义的铭文,铸在准备传之子孙的铜器上的。顾氏在《讨论古史答刘胡二先生》中说:“《周颂》三十一篇没有‘禹’的一字,那时人竟没有禹的伟大功绩的观念。一到穆王末年的《吕刑》,禹就出现了。”这应是顾氏认为禹的传说起自西周中期的根据。这是不恰当地使用“默证”。内容不多的《周颂》没有提到禹,怎么能证明当时人就不知道禹呢?过分使用“默证”,是古史辨派的一个重要缺点。
在较早的传说里,鲧和禹都以息壤(一种“自长息无限”的神异土壤)堙塞洪水,鲧所以失败,是由于他“不待帝命”,并非方法不对;认为鲧用堙塞防堵的方法治水而致失败,禹用疏导的方法治水而得成功,乃是鲧、禹治水传说随时代而演变的结果。
上引豳公盨 铭提到“敷土”和“堕山”,敷土就是以息壤堙塞洪水,堕山据《国语·周语下》“灵王二十二年”条太子晋的话,也是鲧治水时用过的方法。
“禹疏水之说开始盛倡于《墨子》”。其实要平治水土就必须治川,治川就必须疏导。盨铭除敷土、堕山外,还说了“濬川”,可见“禹疏水”的观念在西周时就已存在,决非战国以后兴起的。
前一篇:关于禹的传说
后一篇:关于各族同源的古帝王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