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爷爷奶奶高兴教学设计及反思
(2009-12-11 07:21:22)
标签:
校园 |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活动目的
(二)活动步骤
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第一位学生介绍照片、档案、最想夸他什么;第二三四位学生在档案部分只交流最想介绍的。
◎你专门找到了爷爷奶奶年轻时的照片,真难得呀!
◎爷爷奶奶和你住一起吗?(是。)难怪了解得这么清楚!(否。)真不容易,还跑了那么远的路去调查;老师表扬你做事这么认真。
◎你了解了这么多内容,你真细心!
◎你的档案真详细!
活动二:老人的心思我知道
生:……
师:可见爷爷奶奶多爱我们呀!
(让一名女生回答),师:奶奶怎么关心孙子的?会叮嘱些什么?奶奶多关心我们呀!
(让一名男生回答),师:为什么做一大桌的菜呀?
生:……
师:可奶奶接到儿孙不回来吃饭的电话时不是说:“忙……忙……忙好呀!”
生:……
小结:奶奶那么孤独,希望儿孙能回来,但又怕影响他们,很矛盾!
活动三:行动起来敬孝心
(一)活动目的
在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动情的朗诵、轻缓的音乐,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老人为我们的付出,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明白老人需要我们的关爱。制作“孝心计划”,引导学生受之于内,发之于外,向老人表达自己的孝心,让爷爷奶奶高兴,最终达到情感的升华。
(二)活动步骤
1.谈话。
爷爷奶奶很爱我们,很理解我们,我们也很爱爷爷奶奶,希望爷爷奶奶高兴。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想让你们听一首诗。(师朗诵诗歌。)
2.师:你想说什么吗?你的爷爷奶奶还为你做了什么?(指名交流。)
3.是呀!爷爷奶奶多么爱我们啊!为我们做了那么多事。现在他们人老了、眼花了,或许走不动了,他们是多么需要我们的关爱呀!孩子们,你准备用什么实际行动来表达你对爷爷奶奶的爱,让爷爷奶奶高兴呢?请把你最想说的话、最想做的事写在孝心卡片上。[边说边贴活动主题](生写,师巡视。)
师:现在你的爷爷奶奶最需要什么?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4.指名交流。把孝心卡贴在黑板上。
师:你们的计划都很好。孩子们,把你的孝心卡贴在黑板上,向爷爷奶奶敬一份孝心,愿意的也可以送给来到我们课堂的爷爷奶奶!
5.奶奶,我想采访采访您:听了孩子们的话,看了他们的孝心卡,您有什么感受?
6.总结:看,爷爷奶奶多高兴呀!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爷爷奶奶高兴。(指课题学生齐读。)
【教学反思】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要调动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体验、感悟,获得真实感受;同时要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在对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修改和实践中,我才真正地走进了新课程,感悟了新课程。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根据这一理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本课的教学,爷爷奶奶是孩子们身边最亲近的长辈,这本身就是生动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其实对于已经上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多年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使“尊敬长辈”四个字已经与诸如“团结同学”之类同列“行为规范”的范畴,但往往死板的教条在活泼的学生面前显得是那么苍白无力。如何才能在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唤起学生们对亲情的回忆,触及他们的心灵,对于本课教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中,课前安排学生回家用调查采访的方式了解家中老人,如老人的生日、年龄、年轻时做过的工作、最自豪的事、现在最大的愿望、平常的娱乐活动、与年轻时相比最大的变化、生活上的特殊需要等等,同时还有学生自己想了解的其他情况并制作“我家老人小档案”,收集老人的照片、有纪念意义的物品和老人的小故事等进行课上交流。课上有多次“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之类的提问。观看极具震撼力的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真实地把爷爷奶奶请进课堂,与学生们坐在一起,参与活动和交流。制作“孝心卡”,课后用切实的行为向老人敬孝。
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走近了既熟悉又陌生的老人,获得老人的第一手资料;还引发了他们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和交流。爷爷奶奶的参与、面对面的交流更让课堂活跃起来,从他们的笑脸和眼泪中我们可以看到文本、学生、老师、老人互动对话,激起了大家情感的共鸣。同悲同喜、真情流露,怎能不让在场所有的人感动?这样情境式的品德教育才真正地回归了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在生活化的课堂中自省自悟,达到不见一字、润物无声的效果,更丰富和深化了学生们的生活经验。
的确,我正是在一次次实践、一次次感动中领悟到品德教育不仅要回归儿童的生活,更要回归教者的生活。新课程的实施,要求在教学中重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教与学的实质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中达成共识,求得共进。在《让爷爷奶奶高兴》一课的教学中,我讲述自己奶奶的故事,觉得有这样的奶奶感到非常骄傲;告诉他们我发现奶奶老了的表现是安假牙了、用拐杖了;告诉大家我以后一定要抽时间多回家陪喜欢闲聊的奶奶说说话,为她解解闷……在这些真心的交流中,我发现我与学生们没有了距离,他们把我当成大姐姐、好朋友,当成他们倾诉的对象。当我的故事勾起学生对已去世的奶奶的怀念而落泪时,我抱抱她的肩以示安慰;当学生用哽咽的声音忏悔曾对老人不尊敬时,让我也回忆起曾对奶奶的不敬,仿佛感同身受,眼眶溢满了泪水;当学生们告诉我他们要如何让老人高兴的时候,我由衷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欣慰……痛苦着他们的痛苦,快乐着他们的快乐,才真正让我与学生们融为一体。
所以,作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我们要不断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学生一起交流、一起分享,共同获得情感体验,真正地成为学生活动中的学习伙伴,又同时起到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
这样的真正开放的课堂,你才会感受到受教育的不仅是学生,更是自己,甚至是听课的每一个人。或许这正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回归生活的魅力和目的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