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中州:悬壶与书法

(2010-05-06 09:34:19)
标签:

文化

分类: 虚构纪实

何中州:悬壶与书法

最初知道“何中州”这个名字,是在一位朋友家,朋友家的书房里挂着一个小镜框,里面镶着一幅字:“小草年年发。”朋友是位小说家,对墙上的这幅字大加赞赏,也为自己家里挂着这幅字很是得意,“像何中州这样的老中医写的字才是好呢。”朋友介绍说,“老先生不是天天为书法而练字,而是给病人开药方,天天写处方,写得一手好字。”朋友的胃不好,当年在内蒙建设兵团时伤了胃。朋友是经人介绍认识的何老先生,治疗的过程中,朋友对何老佩服有加,胃病治好了以后,朋友又向何先生求一幅字,何先生写了这幅“小草年年发”。这让朋友大为得意:“这内容好啊,老先生的文化就在这儿。”

何中州先生前几年已经去世了,望百之人,属于善终了。现在从百度上搜索,关于何中州的文字不多,只有寥寥无几的一点资料,譬如:

何中州,字景嵩,别号榆荫庐主、冬暖书屋主人、烟柳村夫。山东平度市彩村人。因有石印百方,又号百方石印老人。

先生自幼就读村塾,蒙师王崧翰。后从廪生丁采臣学习古典文学。后家境艰窘,乃辍学随父赴青学习医药事。1936年考取中医师,遂客居岛城,行医为生。。平生就临床所得写出临床医案选,切诊求是,临床心得,简易五禽戏,学习八段锦心得等中医学专著。先生于诊余之暇,从事书法,国画,诗文,篆刻等艺术创作活动,著有诗歌,杂俎集--榆荫庐拾零。平生多与岛上诸位书画家为伍,诗词酬唱。

 

何中州在青岛,是以一名中医专家终其一生的,他的书法是在晚年才得到声誉的。老人的书法有一特点,就是喜欢写自己的诗句,而不是如别人写那些传统名家诗词。何中州的诗词结集为《榆荫庐拾零》,收入了他大半生的诗词。用他自己在序言里的话说:“诗言志,歌咏怀,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持人情性,人之七情,应物而感,感于事以笔述之,曰诗曰歌。余行医之余有好诗之癖,平日有感于事而记之……”从中,也能体味老人的心情和生活态度。书法与诗,是他中医之外的精神寄托。他七十多岁时写过一首《偶感》:

行医五十载,从不求虚荣。

              为人多方便,无过祸自轻。

              常为慎终始,处世要恭行。

              忍为我之本,安然度此生。

这首诗,也就是老人自己的写照吧。

2002年我曾采访过何老先生,当时已九十多岁的何中州,身板仍很硬朗:

 

老人的家在一幢普通住宅楼的底层,地面是光秃秃的水泥地,没铺地板。但置身其中却感受到了书墨盈香。两室一厅的住房面积并不大,厅里醒目地横着一张大写字桌,上面铺着墨迹斑斓的毛毡。我们进去时,老人坐在桌前,正为病人把脉。老人自题的“榆荫庐”斋名镶在一个小镜框里,与之相邻的是刻在板上的另一个斋名“六迁居”。与大写字桌一端相顶的墙上,挂着两幅老人书写的楹联和一张镶在镜框中色泽陈旧的中医执业证书。

老人今年已91岁了,但他的神态却远远年青于年龄。老人从青岛骨伤医院中医科退休已近20年了,但仍一直行医,这几年才贴出了“告示”,只在上午接诊,老人说,年纪大了,精力不如以前,给病人把脉容不得丝毫大意。

我问老人怎么墙上挂了两个斋名。老人说“榆荫庐”是他一直挂的斋名,为什么叫“榆荫庐”呢,老人脸上漾起微笑说,老家场院南边有一棵大榆树,树冠几乎遮住了整个场院,场院北边上的房子就是我家,我小时候就是在那儿长大成人的,榆荫庐也就成了我后来的斋名。至于“六迁居”就更好理解了,活这么大岁数,从住在老城小棚户里,直到现在这处房子,老人正好搬了6次家。老人对自己的这处房子言谈话语间流露出满意,“搬了六次家,现在终于有了改善,也有了最后的归宿。”老人的这处房子是1998年旧城区改造  “趴趴房”才得到的。迁入新居后,老人除了挂上了《榆荫庐》的牌匾,又兴致勃勃地写下了 “六迁居”的新斋名。

“榆荫”二字也形象地描绘出老人的家世:何中州出身于平度的一个中医世家,到他的父亲,已是祖传三代行医。何中州18岁学医,25岁通过了南京民国中央考试院的中医执业资格考试,领取了中医执业证书———从26岁在青岛华盛药房挂牌行医,直到现在,干中医这一行已干了六十多年。老人指指墙上挂着的老证书说,这个证书就是原来南京考试院发的证书换回来的。1949年后,何中州继续从医,1952,原来民国的证书交到了北京,由卫生部核准换发了新证书。

壁橱上夹着一幅墨迹犹新的行书作品,看上去笔墨饱满苍劲。谈起书法,老人笑着摆手说他写的字哪儿算得上是书法啊,“哎,就是胡写呗———  这幅字是早晨起来觉得来了情绪写下的,是《三国演义》的开篇诗,我觉得这首诗道尽了人情世故。”其实老人过谦了,他在盛年时曾在书法上下过硬工夫———书法是何中州开给自己的一剂良药,老人曾承受过很多坎坷磨难,书法让他的心灵得到寄托和慰藉。悬壶济世与寄情书墨,何中州为自己构筑了一生的精神家园。老人谈书艺之道更是处世之道,老人从老庄、陶渊明,到郑板桥,娓娓道来,其实也就是养生之道。

40岁开始,何中州每天结束了门诊,便铺纸习字。先是临帖,接着临碑,从《圣教序》、《兰亭序》到《龙门碑二十品》,等等,老人感受了赵体的圆熟、王体的苍劲和柳体的刚硬。到了50,老人说,那一年是道坎,爬过了那道坎,手里握住毛笔便在纸上胡写了。又“胡写”了十年,亲朋好友们有来索字的了,有朋友说,你这字写得好啊,是书法。老人笑了,他们拿话哄我,以为我不知道,我这哪儿是书法,就是胡写嘛。

老人对自己的书法很不看重,说到行医,顿时弥漫着自豪。作为一名老中医,何中州为人称道的是在内科和妇科的造诣。除了行医,老人最自豪的是自己拥有的印石,老人说要刻一方闲章:双百石印老人。“齐白石曾刻了一枚闲章,自称是三百石印富翁,我现在已经有了二百方石章,还不敢说是富翁,年龄过了九十,只敢说刻一枚双百石印老人。”老人说着陶醉般地笑了。

告别老人时已近黄昏,走在归途上,“六迁居”的氛围仍时时弥漫眼前。

 

当时文章见报后,老人托人传话,说想再见一次。于是,便和朋友又登门拜访了老人。老人那天很高兴,拿出许多老照片给我们看,还拿出几幅自己满意的字,其中两幅是他自己的诗,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都是写荷花:

其一

心虚梗亭直,大叶不染尘。风送清香远,鱼跃戏翠荫。

其二

不枝不蔓不染尘,不与群芳争妍新。赤日当空迎面笑,常居污泥自洁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