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利空不实 行情震荡盘升继续!

(2016-08-26 08:07:39)
分类: 早评
【博主介绍】证券投资顾问,就职于一证券机构,上交所ETF理财规划师;证星十大名博,多家知名网站名博,视频讲师;十年证券投资经历,多年从事投资咨询工作,对主力短线操作手法有所研究。 
【直播特色】利用四大指标:MACD,SKDJ,EXPMA,TOW,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利用四大指标分析大盘准确率在70%以上。
【投资理念】中线操作原则:一,中线操作,高抛低吸;二,不惧调整,坚定持有;三,切勿频繁换股操作!短线操作原则:一,个股分时图 逐步盘升是吸货;二,吸货当日是否逆市,如是为佳;三,大盘背离是买点;个股加速诱空是买点.四,盘中可全仓,收盘八成以下.个人总结,供参考!
【股市座右铭】追跌杀涨!! 
【热点解读】
保监会:6000亿万能险撤离消息不实
 针对市场上有关“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的传言,中国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该传言不实。近日,我会有关部门组织召开座谈会,就如何进一步完善人身保险产品监管制度征求了部分保险公司意见。相关文件尚在征求意见过程中,希望社会公众以监管部门正式发布的文件为准。
点评:利空因子得到控制,讨论性文件被媒体拿来说事,无疑是无中生有,平添烦恼.利空消失之后,指数继续稳定推升有望.
  重返9000亿元 两融余额逆势连增    
尽管近期市场连续小幅回落,但是两融市场规模不降反升,8月24日,融资融券余额收于9011.29亿元,环比提升逾12.6亿元。而上一次两融余额在9000亿元上方,还是在今年1月底、2月初时候的事情。实际上,8月以来,仅有5个交易日呈现净偿还状态,月度融资净买入额是2015年6月以来的新高。融资的不降反增显示出多头相对于空头更为积极,也给市场带来一定程度的支撑。
点评:两融规模是场内资金活跃程度的体现,随着近两月行情的回暖,规模也有所提升,活跃明显,结合下半年深港通的政策预期,仍有望维持这一现状,资金面不是主要问题。
【大盘分析】
    昨天看到一则评论,说现在监管层开政策会议只能偷偷摸摸的讨论,而我们的媒体的新闻灵敏度就和地下特工一般,无所不能,将未正式公布的内容大肆报道,造成人为的恐慌,无疑让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他人判断。新闻真实性,有效性仍是需要加大力度监管。
    利空因素得到澄清后,昨日下午盘指数也逐步的回升,形成了长下影的K线,总体来看是借利空洗盘为主,大的趋势格局仍在,看空没有太多理由,继续重仓持有没太多问题。不过当前大幅上涨也缺少相对的利好因素,国企改革仅能掀起局部热点,仍缺少业绩支撑,很难得到大资金的认可;低估值高股息类行业仍是资金青睐的方向,有较明显的回调,他们仍是值得中线去布局的;金融股总体表现较为活跃,且趋势仍是多头格局,值得中期持有,配置宜趁早。
    指数支撑上仍看EXP17 3062点的支撑位,这里是人气向好的标志,是市场人气的方向,有较强的心理指导意义。在这之上个人建议积极参与交易,何时收盘破位则停止操作,等待下一个技术买点的到来。短线买卖点仅是拉低成本的有力方式,而不是决定整个战役的关键,切莫在一个买卖点上下重注为之,分散操作,逐步出击就好。
    今日操作建议:主观继续看好市场走强。近期重点留意了一下市盈率低于15倍PE,股本在10亿以下的个股,精选行业稳定,且有一定成长性的企业进行关注,或值得我们去展开配置,此类票越跌越进就好,单只仓控制在三成内。格力电器定增方案仍在证监会审批,一旦通过则可能会实现大幅度的补涨,重仓格力的基金有不少,不妨花时间挖掘一下,或能享受部分套利空间。
后期策略
一,坚定价值投资为主,选择低估的金融,电力,汽车,消费个股进行中长期操作为主,单个板块持仓不宜超过三成仓,同时结合打新策略来实现年化10%以上的稳定收益,股息加打新收益为主。笔者较为看好银行保险券商的长期投资机会,看好平安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机会。
二,近期半年报披露较为密集,有的行业业绩出现不错的回暖,得到市场资金认同。如近期表现较好的化工,建筑,钢铁行业,景气度回升较为明显,这是基建投资保持相对高位的益处,也是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石,值得我们中线去配置。
三,市场中的一些稳定获利性机会,如合并重组套利,封闭式基金,债券,定增折价基金,对于资产量大的朋友较为适用。以上投资方法可供参考,相关个股文章中不便提及,不妨多关注个人直播,会有所提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