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仍有望反弹 2850点处有压力!

(2016-02-29 08:20:20)
分类: 早评

【博主介绍】证券投资顾问,就职于一证券机构,上交所ETF理财规划师;证星十大名博,多家知名网站名博,视频讲师;十年证券投资经历,多年从事投资咨询工作,对主力短线操作手法有所研究。 

【直播特色】利用四大指标:MACD,SKDJ,EXPMA,TOW,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操作体系,利用四大指标分析大盘准确率在70%以上。

【投资理念】中线操作原则:一,中线操作,高抛低吸;二,不惧调整,坚定持有;三,切勿频繁换股操作!短线操作原则:一,个股分时图 逐步盘升是吸货;二,吸货当日是否逆市,如是为佳;三,大盘背离是买点;个股加速诱空是买点.四,盘中可全仓,收盘八成以下.个人总结,供参考!

【股市座右铭】追跌杀涨!! 
--------------------------------------------------------------------------------
热点解读】
机构预计2月新增信贷回落 或缩至8000亿-14000亿
市场不会太过担忧央行严厉管控信贷,短期内流动性政策仍将维持稳健偏宽松。毕竟维稳预期在目前经济形势下仍是重中之重。
点评:每年年初都是信贷集中释放期,参与意义不是很大,每年总体仍保持10%以上的增速,仍是较快速度,对资金流不会产生影响,反而实际通胀仍在继续。

--------------------------------------------------------------------------
大盘分析】
    周末消息面较为平静,没有什么信息能影响短期走向,市场或会继续冷清为主。不过即将进入三月份,将是年报密集出台的时期,年报行情或会促发个股有所走强,投资股票,本身投资的就是实体,只有企业经营良好,才是股价最有利的支撑,关注预增个股,及有望高分红的个股,有望跑赢大盘不少。
   笔者较为看重个股当前的估值及未来企业的营收及利润增长,以此来保证所持个股在业绩方面不会产生利空,估值低是咱长期持有的信心根源。目前家电,建材,地产,机械,商业等面临着增长放缓的局面,利润稳定可能性较大,因此,能给予的较好投资估值是在10倍PE,过高则不建议参与,其中多留意股息率高的进行投资,回报较有保障;而对于营收及利润仍有增长10%速度的个股,估值可略高些,12到15倍PE为主;增速超过15%的估值可在15到20倍PE间。这样进行简单区分,有利于我们下手投资及仓位配置。
    技术层面,由于上周出现大跌,跌破了多空人气线2850点的支撑,目前离支撑仍有不小的距离,总体来讲,2850点会形成短期的压力位,仍不利于转强,继续观察几天为好,反弹力度会在盘口中反映出来。个人主观偏向震荡 盘升为主,快速大跌只不过大机构震荡洗盘的手段,对付此类手法,能让内心安顿下来,唯有选择中线绩优个股,看得明白,才不致慌乱。三五一牛市,或许漫长等待仍将继续!
今日操作建议:二八分化明显,区别对待,绩优股仍是较好的建仓区间,建议积极参与。对于短线操作,仍不是好的时机,等待为妙!
后期策略:
展望2016年,从政策层面看推动行情走强的主要因素有:
一是新股改革,这个是实质利好业绩蓝筹股。打新必须配置足额的股份.如此必定会加大股票的配置比例,打新资金估计年收益率在3%水平,寻找高息蓝筹投资,远胜于银行存款利率;
二是利率的持续下行,企业财务成本下降明显,有利提高企业业绩。市场理财端高息产品迅速减少,资产配置荒会促使资金转移到股市当中来,众多高股息标的有望长线走牛。国债利率3%水平,在市场上寻找此业绩增速的个股并不会困难,市场抗风险力有所增强,传统绩优股20倍PE或是正常行情下的标杆。
三是减税政策频出,实实在在的利于社会民众,增收降税措施下,大力促进企业的生产,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做出较大贡献,这一点对市场的心理层面冲击较大,做多国内市场的气氛会逐步增加。
四是大型机构资金的介入,养老金近万亿要入市,公私募基金低仓位下的加仓动作,保险机构投资权益产品比例的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下,全球指数基金的配置需求,都有望在今年集中释放出来。
以上刺激因素会随着行情的盘升逐步明朗化,笔者建议仓位不宜过低,选择中线能走得长远的个股持有,而不是短线决策,目光远大,才能在市场中跑赢指数,实现稳定收益!
笔者较为看好银行保险券商的长期投资机会,看好平安银行,中国平安,中信证券等;价值精选个股留意快速消费类企业,困境反转,重组成功后公司的机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