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2009-12-15 03:25:43)
标签:

画家

文艺复兴

巡回展览画派

创作题材

达·芬奇

俄国

杂谈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1720306061046843283139.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列奥纳多·达·芬奇

关于作者:

    列奥纳多·达·芬奇 (1452-1519)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生于佛罗伦萨郊区的芬奇镇,卒于法国。其父为律师兼公证人,母为农妇,他15岁来到佛罗伦萨,学艺于韦罗基奥的作坊,1472年入画家行会,70年代中期个人风格已趋成熟。1482--1499年间一直工作于米兰,主要为米兰公爵服务,进行了广泛的艺术和科学活动,《岩间圣母》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

    达·芬奇15岁开始在画家A.del韦罗基奥的作坊学艺。1472年入画家行会。15世纪70年代中期个人绘画风 格逐渐成熟。1482~1499年居留法国,除为米兰公爵服务外,还从事其他艺术和科学活动。这期间他的绘画作品不多,但《岩间圣母》、《最后的晚餐》则是他的代表作。1500年出游曼图亚和威尼斯等地。1506年回到佛罗伦萨,创作《圣母子与圣安娜》和《蒙娜丽莎》,还着手为市政厅绘制壁画。1507年再去米兰,并服务于法国宫廷。1513年移居罗马,1516年又到法国,最后定居昂布瓦斯。他晚年极少作画,潜心科学研究,去世时留下大量笔记手稿,内容从物理、数学到生物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一生完成的绘画作品并不多,但件件都是不朽之作。其作品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并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结合起来,这在世界美术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学术界一般将其创作活动分为早期和盛期两个阶段。

    在达·芬奇的艺术遗产中,大量的素描习作也颇值得重视,这些素描和他的正式作品一样,同样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被誉为素描艺术的典范。其特点是:观察入微,线条刚柔相济,尤善于利用疏密程度不同的斜线,表现光影的微妙变化,他的每一件作品 都以素描作基础 。其艺术理论 散见于他的 5000多件笔记和未完稿的《画论》中,也是文艺复兴时代理 论研究的重大成果。达·芬奇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画家,也是整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美术家、雕塑家、建筑家、工程师、机械师、科学巨匠、文艺理论家、大哲学家、诗人、音乐家和发明家。他在几乎每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代的学者称他是“文艺复兴时代最完美的代表”,是“第一流的学者”,是一位“旷世奇才”。所有的,以及更多的赞誉他都当之无愧。

 

有关作者的知名小故事:

    1、达·芬奇画蛋

    达·芬奇从小就表现出了绘画天赋,他画的小动物惟妙惟肖。于是父亲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画家和雕塑家韦罗基奥的作坊当学徒。

    达·芬奇来到作坊以后,老师韦罗基奥就拿来一个鸡蛋让他画。达·芬奇很快就画了几张,可是老师让他继续画,一连几天都是如此。达·芬奇终于不耐烦了,认为老师小瞧了他,让他画这么简单的鸡蛋。老师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长地说:“这个蛋可不简单,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个蛋,由于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它的形状也不一样啊。”

    达·芬奇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为了培养他观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从此以后,他废寝忘食地训练绘画基本功,学习各类艺术与科学知识,为他以后在绘画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成《基督受洗》

    达·芬奇:基督受洗关于《基督受洗》的创作,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来韦罗基奥受圣萨尔宾诺教堂的委托绘制《基督受洗》,全画的人物虽已画完,但是还剩下背景没有画,根据规定本应在一年前完成任务,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韦罗基奥心须在复活节前交画,否则受罚。这时离复活节仅七天了,可是韦罗基奥又不愿敷衍了事,他决定带着达·芬奇去希莫尼湖写生,然后再画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韦罗基奥受寒感冒,高烧不止。

    由于任务紧迫,韦罗基奥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门生达·芬奇来画背景。达·芬奇写生完毕,赶回佛罗伦萨,反复琢磨体会老师的创作意图,模仿老师的画风,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完成了全画。第二天早晨,当达·芬奇揭开画布时,他惊呆了。

    原来,老师以达·芬奇作模特儿画的那个手捧圣衣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师兄们刮掉了。他感到事态非常严重,时间又紧迫,他下定决心,不辜负老师的委托,为了维护老师的荣誉,他当机立断,自己动手来补画这个天使。他找出老师原来的画稿,以自己为模特儿,对着镜子,重画捧衣天使。韦罗基奥康复归来,看到《基督受洗》时,激动万分,他伸出双手紧紧抱住达·芬奇的肩膀兴奋地说:“它是如此的完美,看来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从此达·芬奇声名鹊起,成为佛罗伦萨有名的画家了。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2120306060912375111035.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披纱巾的少女》或《披纱的夫人》又名《冬娜·薇拉塔》
【创作者】】拉斐尔·桑西(意大利)
【创作年代】约1514年
【创作题材】肖像
【作品规格】85×64cm
【类别】画布油画
【风格】文艺复兴
【规格】91×162cm
【材质】布 油彩
【收藏地】佛罗伦萨 庇蒂美术馆

作品赏析:

    《披纱巾的少女》又名《冬娜·薇拉塔》,据传是拉斐尔为意中人画的肖像。画家运用了极为丰富的绘画预言,充分发挥色彩表现力,每一笔都流露出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女郎闪光的眼睛,安详而略含倩笑的脸庞……华贵衣裙的百褶纹采用浅绛和银灰的调子来表现,与肌肤的色彩相辉映。这种大胆的用亮色来转换色彩的手法,显示了拉斐尔对绘画语言的自如运用,在16世纪的西方油画中实属首创。由于以真实对象为基础,作品刻划的理想化女性成份减少,去掉了不必要的神秘色彩,增强了形象的真实感,塑造了一位平凡而又具审美理想的女性。在画家的心目中,这位平凡的冬娜·薇拉塔,是一种理想的女性美。如果拉斐尔真是以这一幅“披纱的夫人”上的女人为其所有最成功的圣母像作模特儿的,那么我们确有理由这样说:拉斐尔的圣母之所以美,乃因她们都来自民间凡胎。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03203060611253282185110.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zio)(1483——1520)

关于作者:

    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zio)(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从此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他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

    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辩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

    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

    拉斐尔的成就不仅局限于绘画方面,他还曾经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主任建筑师,也曾担任过古代遗迹发掘的监督官。不愧为教皇喜爱并赏识的卓越人才。然而,正处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之时,年龄比米开朗基罗年轻8岁,寿限却不及米开朗基罗的一半的拉斐尔,于37岁生日那天突然患病辞世。友人说,“过于贪恋女色”“过度消耗精力体力”也是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达·芬奇的艺术犹如大海,博大精深,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犹如高山,雄浑壮丽,那么拉斐尔的艺术则犹如山间清溪,秀美,宁静,清纯。一位朋友在他的墓志铭中这样写着:“拉斐尔就在此安息,他活着的时候,大自然害怕被征服,而他死后,又担心自己也随之枯亡。”

来源:网络  文章作者:佚名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03203060611254531791411.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吻》
【创作者】】F·A·Moller,F·A·莫勒(俄国)
【创作年代】1840年
【创作题材】风俗
【作品规格】59x65cm
【风格】古典主义
【材质】布 油彩
【收藏地】圣彼得堡 俄罗斯博物馆

 关于作品及作家:

画家以古典主义的严谨手法,描绘了男女青年的爱情之吻。囿于古典主义原则,人物刻画得理性而冷静。但画家的描绘十分细腻逼真,并且以细微的观察力表现了女青年的惊恐与男青年的主动。吻的瞬间是出其不意的,又是甜蜜的。

作家介绍:莫勒(1812—1874年),是俄国19世纪风俗画家,在他的画中已体现出现实主义精神。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5120306061249234149912.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无名女郎》
【创作者】】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
【创作年代】1883年
【创作题材】肖像
【作品规格】75.5cm×99cm
【风格】现实主义
【材质】画布、油彩
【收藏地】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我们面前的这位典型的19世纪俄国知识女性,她侧身端坐,转首俯视着这个冷酷无情的世界,显得高傲而又自尊。这种姿式语言表明画中人物与这个世道格格不入,冷眼审视,不屑一顾,又不愿与之合流的神情,这隐含着当时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态度。这幅女子肖像显示的美在于性格表现,也体现画家的美学观。我们面前这位女子没有华丽服饰和贵夫人的打扮,而是入时得体,是上流社会有文化、有修养、品位极高的知识女性打扮。色调浓重且有变化,冷漠、深沉、俊秀的面孔鲜明突出,格外庄重、典雅而高尚。
    画家以现实主义思想,古典造型手法塑造了一位19世纪俄国新时代女性的完美形象。克拉姆斯柯依创作的这幅肖像,与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是同一时期,因此有人说他画的这位无名女郎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也有人说她是位演员。画家在肖像画中展示的是一位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俄国女性典型,形象塑造具有极大的感染力,是世界美术史上肖像画杰作。
 

 
 

http://news.xinhuanet.com/shuhua/2009-03/06/xin_51203060612493752039313.jpg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TITLE="风情万种 世界著名油画中女性形象欣赏[二]" />

作品资料:

【画作名称】《月夜少女》又译《月夜》
【创作者】】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国)
【创作年代】1880年
【创作题材】风俗
【风格】现实主义
【材质】布 油彩
【收藏地】莫斯科 特列恰科夫美术博物馆

作品赏析:

    《月夜》是一首恬静美丽的人生诗篇。画家运用银灰色调来渲染月光笼罩下的夏夜:林木丛丛,万籁无声,参天的菩提树伸向夜幕,蔷薇花散发出迷人的幽香,草虫在低声吟唱,池边有阵阵蛙鸣,在这寂寞的长椅上,斜靠着一位身着白色衣裙的少女,正陷入沉思遐想。路边杂草丛生,如镜的池塘里漂浮着洁白的睡莲,它与墨绿色的菖蒲相映成趣。迷朦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透过林木空隙又散落在美丽姑娘的身上,使她显得格外皎洁明亮,这诗一般的境界令人陶醉,令人神往。

关于作家:    

    伊万·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俄罗斯画家。“巡回展览画派”(简称“巡回画派”)的领导人之一。

    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柯依1837年出生在俄国中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寒的市民家里。童年当过听差和乡里的记事员,1853年随一流动照相师修理底板,因一偶然的机会来到彼得堡,在1857年考入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后因不满于学院教育的保守思想而离去。离开学院后,克拉姆斯柯依与14个同学租个一座大宅,宣布成立“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这样,在经过1864-1868的实践,1870年,克拉姆斯柯依与几位莫斯科画家共同发起筹备勒以普及民主艺术为目的的“巡回艺术展览会”,即“巡回展览画派”,这个画会主张将艺术拿到民间去展览。克拉姆斯柯依的画誉逐渐响誉全国,生活得到了该善,经常出入上流社会。为了富足,整天不停的画,以至未到50,就已衰老多病。1887年,在给一个叫拉乌赫普斯的医生画肖像时,倒在画前,离开了人世。其艺术见解在当时俄罗斯画家中有颇大影响。

    年轻画家是一位关心社会和大众命运的人,常为不平等的社会而苦恼。因此,曾画过《荒野中的基督》,借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感。作为肖像画家的克拉姆斯柯依,始终注意对人的外貌、人的头部和面孔,特别是眼神的刻画,他所画的肖像,目光总是盯着观众,这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克拉姆斯柯依不仅是画家,还是杰出的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在他的创作中,非常注重艺术的民族风格、独创性和深刻的思想内容,他对俄国画坛和青年画家影响很大。

    19世纪中叶, 随着农奴制度的解体,俄国迎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在布留洛夫、伊凡诺夫相继谢世之后,经过整整一代人的努力,到70年代,随着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运动的高涨,出现了著名的现实主义画派——巡回展览画派。它的创始者便是伊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