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彝族孩子(一)

标签:
四川大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 |
分类: 原创摄影 |
我们一路上碰到了最多的是彝族小孩,每个寨子都是一群群的。一个家庭几乎都要生三个到四个小孩,十个八个也有。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凉山州农村户口的彝族,每对夫妇可生育三胎;非农业人口的彝族,每对夫妇可生育二胎。实际上由于民族传统生育观念影响孩子生的多,凉山人口增长速度比全省、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许多。
在大凉山彝族父母的眼中,孩子再小也是劳动力。这与城里的父母截然不同,城里的父母生怕孩子累着,不让孩子干任何劳动。大凉山孩子们基本上处于放养状态,爸爸妈妈都外出打工去了,孩子们都是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留守在家,平时就在村子里自由玩耍,饿了就回去吃点烤土豆、烤玉米。大一点的孩子还要背着弟弟妹妹一起玩耍,还要帮爷爷奶奶干农活,收玉米,打猪草等。童年本该是美好的,但这片山区的孩子们却早早的承担起了生活重担。孩子们看起来总是脏兮兮的,卫生习惯不好。大凉山实施过《脸盆计划》,这项计划是为了改变彝族儿童的卫生习惯,教他们洗手、洗脸、刷牙,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但效果不好。留守的的老人就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怎么能带好孩子呢?
由于大凉山村民居住分散,有些学校学生数量少,执教老师也不多,每个教师都要担任几个学科的教学,专业化水平低。有的孩子上学要跑很远的路,由于山高路远,小学一至六年级全部实行寄宿制,尤其是一二年级的小朋友们,小小年纪,便不得不远离父母,过早的开始独立生活。由于学校宿舍紧张,学校边上用木头垒起的一座座木屋就成了孩子们课余容身的场所。放学了,孩子们便在烟熏火燎的屋子里煮饭、就餐,条件相当简陋。
大千世界,环境不同,条件不一,生活境遇也不尽相同。孩子们稚嫩的肩头承受了太多的艰辛与磨难,但挡不住他们顽皮、天真的天性,到那个寨子都能听到孩子们的笑声。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010
011
012
013
014
015
016
017
018
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