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河南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赏析

标签:
转载 |
分类: 转载 |
河南博物院龙泉藏品,大部分为普品,文章介绍详细,年代明清是参考学习的资料
![[转载]河南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赏析 论紫砂壶传统光速器的肢体语言](//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原文地址:河南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赏析作者:理财收藏杂志
文/朱宏秋
龙泉窑是宋元明时期中国南方地区最著名的青瓷窑厂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具有较大影响。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有大窑、金村、溪口、松溪等多处窑址,已知窑址数百处,遍布瓯江流域。宋元时期,龙泉窑的烧造与传播都极为兴盛,学术研究也多集中于此。2006~2007年,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的发掘使我们认识到,明代前期是龙泉窑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时期。河南博物院藏29件较为完整的龙泉窑瓷器,大约占目前瓷器类正式藏品的1%,包括碗类2件、高足碗3件、长颈瓶1件、炉2件、罐1件、器座1件、盘19件等,其中盘类最多。从来源上讲,9件来自相关博物馆的拨交,20件来自河南本地出土、采集、征集和捐赠。本文依据目前的考古研究成果及海外出土收藏资料,通过对龙泉窑产品的器形、工艺、釉色和纹饰的比较,试图探究河南博物院藏元明时期龙泉窑产品的时代特征。同时,笔者把相关困惑的问题提出来,希望得到专家与学者的指教。
一、院藏龙泉窑器物类别
(一)碗
龙泉窑青釉暗花碗,元代,高6厘米,口径15.6厘米,底径5.5厘米,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
侈口,圆唇,弧腹,圈足。碗内腹部近底处刻画弦纹一周,内底模印折枝花卉纹,纹饰不甚清晰。通体施青釉,釉面有开片,圈足外墙施釉,足端及底部无釉,有垫烧痕迹。
龙泉窑青釉刻花莲瓣碗,明代,高8.2厘米,口径14.6厘米,足径5.9厘米,195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拨交。
口微敞,深腹,圈足。碗内腹壁及底部画团花一朵,齿状花瓣旋转相接,率性动感。外壁口沿下缘有凹弦纹一周,腹部刻莲瓣纹,莲瓣已简化为细密的竖线纹,上画连续波浪状曲线,单调规整。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裹釉垫烧,外足心略凸,且有釉斑。
龙泉窑青釉高足碗,元代,高8.4厘米,口径12.1厘米,足径3.8厘米,1984年河南郾城十五里店乡小赵村窖藏出土。
敞口,弧壁,筒形高足,足底微外侈,口沿下部有凹弦纹两周。碗内外均施青釉,釉色略显灰,外足心有釉,足端粘有窑渣。此种形制的高足碗,1976年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北京元大都都有出土。与这件高足碗一同出土的还有钧釉瓷器、白地黑花瓷器、白釉瓷器等。高足碗,或称高足杯,是元代较为流行的器形,江西高安窖藏出土的青花高足杯,内底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可见高足杯可做饮酒之具。又称“马上杯”,方便骑马时饮酒之用。也有称“靶杯”“靶碗”,亦可以摆放食物瓜果。元代高足杯大量出现,相对于前朝各代的高足杯,其变化是在造型上,均为碗状高足,“杯”的容量进一步变大,敦厚似碗。
龙泉窑青釉杂宝纹高足碗,明代,高8.7厘米,口径12.6厘米,底径3.9厘米,1958年故宫博物院拨交。
侈口,折沿,柱形高足,足端平切。碗内壁刻画六个杂宝纹样,线条简单洗练,刀法熟练流畅。造型古朴,釉色莹润,制作精细。口沿内外皆有两三道细密的篦画纹装饰一周,碗内壁亦有这样的细密篦画纹将内壁分成6个扇形开光,开光内都刻画6组简单的杂宝图案。通体施青釉,釉层较浅,足端平切,有垫烧痕迹。
龙泉窑青釉“福”鹿杂宝纹高足碗,明代,通高9厘米,口径12.9厘米,足径4厘米,征集。
侈口,斜弧腹,微喇叭形高足。器物内外满饰青釉,釉色青中泛灰,釉面有杂质及缩釉点,釉层较薄,外足心有釉,足端平切,有火石红痕迹。碗内底心有一圈凹弦纹,内底刻画一只鹿站立在草丛之中,鹿呈回首状,鹿首上部有一圆圈“福”字,周围有祥云环绕,有“福禄”之吉祥寓意。高足杯口沿内有一周由两三道或三四道细密的篦画纹组成的一组装饰,这样的一组篦画纹又将内腹壁分成6个扇形开光,开光内刻画6组简单的杂宝图案,内腹壁装饰与图4如出一辙。
青釉杂宝纹高足碗这类器物在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中可以找到比较相似的出土瓷器,器形、纹饰亦有相似之处。1980年龙泉县道太乡供村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墓葬亦有出土。说明这样的器物深得元明时期各地百姓喜爱。
(二)瓶
龙泉窑青釉长颈瓶,明代,高23.5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7.4厘米。1958年故宫博物院拨交。
敞口,细长颈,折肩,直腹,圈足。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浅,釉面开片细碎。颈部近肩处、上腹部有弦纹数道略作装饰。外底施釉,足端无釉垫烧。
(三)炉
龙泉窑青釉刻花樽式炉,明代,高18厘米,口径26.5厘米,1958年故宫博物院调拨。
樽式炉,直口,圆筒形器身,上宽下敛,下壁附三小蹄足,足中部有短竖凸棱装饰。底部中央斜高起成环形底,中孔透空,孔内壁有粘釉,无釉处呈朱褐色。外壁上下各一道凸弦纹,将整个器物分成三部分。上缘为简单如意卷云纹,中腹部为缠枝牡丹纹,下缘素面。上缘的云纹、中腹部的牡丹纹基本与足在一条视线上对应。刀笔迅速飞快,线条短促活泼。图案布局主次有别,疏密有度。
这种炉亦可作为花盆,墓葬出土的器物可做参考比较。例如明初永乐五年(1407年)西宁侯宋晟墓葬中出土的青瓷花盆,三足,盆外有暗花串枝牡丹,内底有直径3.5厘米的圆洞,洞上置一圆形砂质陶垫。陶垫显然是渗水之用。
龙泉窑青釉八卦纹三足鼓钉洗式炉(图8),明代,高11厘米,口径25厘米,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拨交。
炉身作如敛口洗,敛口,口部折沿内伸,弧形浅腹,圆底,外底部斜下垂,中央有凹进去的浅饼状底,下附三兽首足。
口沿、腹部、底部分别有一条凹弦纹,将炉体分为三个环带状装饰区域。外壁口缘均匀地贴塑十二朵梅花纹,腹部刻画八卦纹,下腹部为缠枝花卉纹,主花三朵,花朵简单,叶片散碎,枝蔓双线勾勒。
通体内外施青釉均不过底,内底及外底部均露胎。
(四)罐
龙泉窑青釉刻花罐,明代,口径17厘米,底径17厘米,高29.2厘米,1984年购自开封市文物商店。
直口微敛,短颈,折肩,最大径在肩腹部,腹下收,卧足,足端斜切。肩部、腹部及胫部交界处都有凹弦纹作区域分割。颈部素面,肩部为三组折枝牡丹花、叶交替排列,花朵盛开,叶片大,一片盛放繁盛之态。腹部画一组组交叉篦纹,形成菱形网格锦纹,每个网格内有简单的卷云纹。胫部大片蕉叶纹,蕉叶有叶片共用或重叠现象,叶脉用细密的篦纹刻画。蕉叶尖部的空隙处刻画圆圈纹作点缀。
通体施青釉,足端及底足露胎,呈明显的红褐色。
(五)器座
龙泉窑青釉镂空器座,明代,高17.5厘米,口径26.8厘米,底径16.9厘米,开封市文物商店拨交。
菱花平折沿式,颈部微束,腹部斜收至底足。该器物用两种手法装饰、镂空及刻画。颈部有圆孔3个,云朵状镂空2个,排列随意。腹部有5个花形镂空。颈部与腹部有双凹弦纹将器座分为两个装饰区域,颈部刻画三组卷草纹,腹部每个面都有一个折枝花卉。
通体施青釉,釉色碧绿,釉质莹润。裹足垫烧,足部有环形的垫烧区域,垫烧痕迹规整,呈朱褐色。
(六)盘
龙泉窑青釉暗花盘,元代,高3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7厘米,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
直口微敞,曲壁,内底平坦,圈足。盘内底凹弦纹一周,底心印一折枝花,花叶伸展,姿态自然。通体施青釉,外足墙及足端施釉,足内墙及底足无釉,外底有明显的挖足痕迹,外底心有尖状凸起。
龙泉窑青釉盘,明代,高5.9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2.3厘米,河南西华人捐赠。
普通敞口式圆盘,敞口,圆唇,斜弧壁,内底平坦,圈足。内底模印牡丹花,叶片环绕。余内外壁均光素无纹,通体施青釉,釉色碧绿,光泽沉敛。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散漫不规整,外底足心釉斑直径约5厘米,形状亦不甚规整。
龙泉窑青釉菊瓣盘,明代,高7.9厘米,口径38.4厘米,足径14.5厘米,本院旧藏。
敞口折沿式盘,沿斜上内折,沿边细唇棱高起。敞口,斜腹,圈足。内腹壁呈菊瓣状,底部画弦纹一周,内底心模印花纹,模糊难辨,外壁光素。
通体青绿釉,釉面有开片。裹足满釉,外底足内有一窄环形无釉垫烧区,环缘整齐,底心釉斑大,直径约7厘米。
龙泉窑青釉刻花瓷盘,明代,高5.5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14.7厘米,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交换。
折沿式盘,平折沿微上扬,竖唇,弧壁,内底宽平,卧足。盘内腹呈菊瓣状,盘心刻折枝荷花纹两朵,一朵盛放,一朵含苞待放。口沿外部折沿处、腹部与足部过渡处有弦纹。
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碧绿,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规整,外底足心釉斑大,直径约6厘米,形状规整。
龙泉窑青釉刻菊瓣纹瓷盘,明代,高5.8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13.8厘米,省文物商店拨交。
折沿式盘,平折沿微上扬,竖唇,弧壁,圈足。盘内腹呈菊瓣状,腹部与底部以弦纹相隔。盘心模印牡丹花叶,一朵盛放,一朵含苞待放。
通体施青釉,釉色青翠美好,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规整,外底足心釉斑大,直径约5.5厘米,形状规整。
龙泉窑青釉菱花盘,明代,高5.4厘米,足径11.8厘米,口径24.8厘米,省文物商店拨交。
菱花折沿式盘,八瓣菱花口折沿,敞口,折沿微上扬,斜弧壁,内底平坦,圈足。内外腹均呈菊瓣状,底心模印龟背纹,中心楷书
“福”字。
通体施青釉,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散漫不规整,外底足心釉斑直径约5厘米,形状亦不甚规整。
龙泉窑青釉刻花葵式瓷盘,明代,高6厘米,口径39.5厘米,底径21.7厘米,采集。
葵花折沿式盘,敞口,葵花式折沿,斜弧腹,内底平坦,圈足。口沿平出,作十三瓣菱花式口,口沿外缘高起,盘内外壁均呈菊瓣状。折沿装饰竖线纹,作为边饰,可以装饰在炉类的口沿、瓶类的颈部等。内腹壁刻画缠枝莲花三朵,枝叶散漫纤细。腹部与底部有两道弦纹相隔,内底由三篦纹组成四瓣菱形开光,开光内亦由三篦纹线组成菱形网格纹,网格内饰锦纹。外腹壁亦有缠枝花叶装饰。整个器物有主体纹饰,有边饰,每个装饰区域又有弦纹或篦纹相隔,主次分明,分布繁而不乱。
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显青黄,裹足满釉,外底足内有一宽的环形无釉垫烧区,环缘散漫不规整,底心釉斑直径约9厘米。
龙泉窑青釉刻花瓷盘,明代,高7.3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14厘米,省文物商店拨交。
折沿式盘,平折沿,折沿外缘有浅棱高起。敞口,浅弧腹,板沿,浅腹,底部平坦,圈足。折沿上刻画卷草纹三组,卷草由2~3道平行篦纹组成,绕以简单的圆圈。内腹部以缠枝菊花为饰,主花三朵,皆呈盛放状,花心呈网格状,枝蔓3道篦纹线勾勒,叶片大而舒展。腹与内底有约1厘米的素面弦纹带间隔,内底由3~4道平行篦纹组成的四瓣菱形开光,开光内为双向勾勒的网格纹,每个网格上附以四叶形花瓣,四方连续。
通体施青绿釉,裹足满釉,外底足内有一宽的环形无釉垫烧区,环缘散漫不规整,底心釉斑直径约8厘米。
龙泉窑青釉刻花瓷盘,明代,高4.3厘米,口径25.6厘米,底径12.5厘米,开封人捐赠。
菱花折沿式盘,敞口,弧腹,圈足。口沿平出,折沿处有两组篦纹随菱花起伏曲折,外侧一道篦纹较深,内侧篦纹为3道组成的一组装饰,浅而细密。内腹部有缠枝花叶,刻画清晰随意。盘底部与腹部有凹弦纹为界,内有3道篦状工具画成的四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模印牡丹花及枝叶,花叶间有篆书“项氏”二字。腹部外壁呈菊瓣状。整体刻画较深,花纹清晰。
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浅,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略规整,外底足心釉斑直径约4厘米,形状略显规整。
龙泉窑青釉刻花菱式瓷盘,明代,高4.9厘米,口径26.2厘米,底径7.8厘米,河南省文物队拨交。
菱花折沿式盘,敞口,平折沿外上翘,斜腹,圈足。折沿处两组画纹,外缘的画纹紧紧随菱花而变化,另一组画纹由3道平行篦画纹组成,排列整齐。内腹壁刻缠枝花叶纹,花叶纤细飘逸。内底由3道篦纹组成的四瓣菱形开光,开光内模印牡丹花叶纹,大花大叶,盛开而繁盛的样子。盘外壁呈菊瓣状,菊瓣大而稀疏。
通体施青釉,裹足垫烧,圈足外墙及足端釉色与器物釉色一致,圈足内墙及底足釉色浅淡稀薄,外底足有圆饼状垫烧痕迹,垫烧边缘不整齐。
龙泉窑青釉刻花盘,明代,高5.6厘米,口径33.1厘米,足径15.8厘米,征集自开封。
菱花折沿式盘,敞口,斜壁微微带弧形,圈足,圈足外墙非圆形,而是随盘腹呈菊瓣状起伏,圈足内墙呈圆形。口沿平出,作十三瓣菱花式口,腹部内外壁均呈菊瓣状。折沿处有两组篦纹随菱花起伏曲折,外侧一道篦纹较深,内侧篦纹为3至4道组成的一组装饰,浅而细密。内腹部有缠枝花叶,刻画随意潦草。盘底部与腹部有凹弦纹为界,内有3道篦状工具画成的4个菱花式开光,开光内模印花纹,印花模糊难辨。
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浅淡,裹足垫烧,外底足内有一圈褐色环形无釉垫烧痕迹,环缘散漫不规整,外底足心釉斑小,直径约2.5厘米,形状亦不规整。
龙泉窑青釉刻花盘,明代,高5.4厘米,口径26.9厘米,足径10.2厘米,本院旧藏。
撇口折腹式盘。圆唇,撇口,浅腹,腹部近足处外折,圈足。盘内外潦草地布满了花纹,几乎无空白之地。口沿处有2道平行篦纹呈波浪状起伏,首尾不连接,略有间歇。波浪起伏的空隙处装饰简单的圆圈纹,似波浪卷起的浪花。口沿与腹部有2道篦纹间隔,腹部有缠枝花叶纹。腹部与底部之间有宽约1厘米的弦纹带相隔,这样窄窄的线纹带里也画有篦状波浪纹。盘内底心模印花纹,模糊难辨。盘外壁上下都有弦纹,在弦纹之间,有2~3条篦状竖条间隔排列,除此之外,还间隔分布着极其简单的花纹,如两条水草长长的叶子相交。
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浅,裹足满釉,外底足内有一宽的环形无釉垫烧区,环缘散漫不规整,底心釉斑小,直径约1厘米。
龙泉窑青釉刻花盘,明代,高3.5厘米,口径21.2厘米,足径9.5厘米,开封人捐赠。
菱花折沿式盘,敞口,斜壁微微带弧形,圈足,圈足外墙非圆形,而是随盘腹呈菊瓣状起伏,圈足内墙呈圆形。口沿平出,作十二瓣菱花式口,腹部外壁呈菊瓣状。折沿处有一组2道篦纹随菱花起伏曲折,内腹部有缠枝花叶,刻画随意潦草。盘内底部由3道篦状工具画成的四瓣菱花式开光,开光内模印花纹,印花模糊难辨。整体花纹繁多、纤细、潦草。
通体施青釉,釉色略浅,裹足满釉,外底足内有一宽的环形无釉垫烧区,环缘略显规整,底心釉斑小,直径约1厘米。
龙泉窑青釉暗花瓷盘,明代,高9.4厘米,口径40厘米,足径7.2厘米,河南省文物商店拨交。
普通敞口式盘,敞口,斜弧壁,圈足。盘内装饰有成组细密的篦状波浪纹及暗花图案,图案难以辨别。通体施青釉,釉面布满细碎开片。裹足垫饼垫烧,外足底刮釉痕迹明显,垫烧处呈褐色。
龙泉窑青釉双凤纹瓷盘,明代,高8.5厘米,口径36.5厘米,底径17厘米,1958年从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1961年由本馆正式入藏。
折沿式盘,折沿微上扬,弧腹,内底宽平,中央微起,圈足。盘内腹壁刻画龙纹,内底刻画首尾相应的双凤纹,刻画快速似简笔画,线条起伏自然。
通体施青釉,釉色偏灰,釉面布满开片,积釉处透绿。裹足垫饼垫烧,垫烧处呈深褐色。
龙泉窑青釉牡丹盘,明代,高7.2厘米,口径34.4厘米,底径15.7厘米,1984年开封市文物商店拨交。
折沿式盘,折沿微上扬,竖唇,敞口,斜腹,圈足。口沿处有波浪纹,内腹壁菱形网格锦纹,每个网格状锦纹里有随意两刀刻画的云纹,内底刻画莲纹,莲花花瓣用一组竖篦纹装饰。通体施青釉,釉面布满开片。裹足垫烧,外底足垫饼垫烧痕迹明显。
龙泉窑青釉牡丹盘,明代,高7.2厘米,口径34.9厘米,底径17.5厘米,开封市文物商店拨交。
普通敞口式盘,圆唇,弧腹,圈足。盘内口沿及腹部分别由双凹弦纹分成两个装饰区域,内腹壁装饰菱锦卷云纹,内底刻折枝牡丹纹,花朵盛开,枝叶环抱。通体施青釉,裹足垫烧,外底垫烧痕迹明显,呈暗褐色。
龙泉窑青釉花口盘,明代,高6.5厘米,口径34.4厘米,底径13.8厘米,开封文物商店拨交。
菱花折腹式盘,菱花口外撇,浅腹,腹部近足处外折,圈足。通体施青釉,釉面有开片,裹足垫饼垫烧。
龙泉窑青釉盘,明代,高5厘米,口径20.5厘米,足径8.2厘米,开封人捐赠。
折沿式盘,折沿,敞口,浅斜腹,圈足。折沿及内腹壁有5至6条平行篦纹画成的细密的波浪状曲线,底部亦似有细画纹,模糊难辨。通体施青釉,釉层较厚,釉面布满开片,开片缝隙呈黄褐色,类似哥窑的金丝铁线特征。外足墙及足端满釉,足内露胎垫烧,刮足及垫烧痕迹都很明显。
二、院藏龙泉窑器物分析
(一)院藏龙泉窑瓷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元明时期龙泉窑在河南的影响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29件龙泉窑青瓷,从来源上看,1958年故宫博物院拨交5件,其中碗、高足碗、长颈瓶、樽式炉、龙凤纹折沿大盘各1件。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拨交2件,其中洗式三足炉1件,刻荷花菊瓣折沿盘1件。1990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拨交2件,其中碗1件,盘1件。征集、捐赠、旧藏、采集、出土、省文物队移交共10件,其中高足碗2件,罐1件,盘9件。河南省及开封市文物商店拨交器座1件、盘7件。除了故宫等三家博物馆拨交的9件器物外,其余20件均来自河南本地区。从时代归属上来看,元代有3件,元末明初、明中期器物较多(26件),不管是采集、征集、拨交,还是捐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龙泉窑瓷器在河南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
(二)器类及釉色虽略显单调,但不乏有变化
院藏龙泉窑瓷器多是民窑瓷器品种,例如碗、盘、瓶、炉、罐及器座。有生活使用器皿,也有陈设用器皿。同一器类,造型上也略有不同,例如碗类有普通圈足碗及高足碗,瓶类有长颈瓶,炉类有樽式炉、洗式炉。盘类造型式样较多,有普通敞口式,亦有折沿式、折腹式,有菱口式、葵口式,盘腹亦有菊瓣腹等等。
龙泉窑瓷器多为青釉,元及明早期的青釉釉层厚,釉色多以青绿、深青绿为主,青翠美好。碗盘类圈足器物外底心多内凹,大型器物足壁较宽,足端较平。小型器物足壁较窄,裹釉稍圆。碗盘洗类圈足器外底刮釉一圈垫烧,这种装烧方式成为主流,刮釉部分越来越宽,刮釉部位距圈足越来越远。大型罐、瓶高足碗足端垫烧。
明中期的器物胎体厚重,釉层有薄有厚,厚釉的相对精细,而略薄的青釉居多,青绿居多,有的釉色略浅,或偏灰暗。碗盘类的圈足器物足端多斜削并裹釉圆润,外底心点釉,釉斑很小,甚至底足全部刮釉垫烧。大盘类的圈足足径变小。
(三)装饰技法丰富,组合巧妙有致
采用刻、画、篦画、戳印、贴塑及镂空等多种手法,每种技法在不同器物上的运用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器物的主题,显示了窑工们制作技艺的高超。例如盘类器物,口沿及腹部刻画花,底部戳印花纹。再如器座,整体镂空,腹部又刻画花纹。不同的装饰技法在同一件器物上合适地运用,互相衬托,相得益彰。
纹样丰富,主次分明。有八卦纹、莲瓣纹、菊瓣纹、波浪纹、卷草纹、牡丹纹、荷花纹、菊花纹、菱锦纹、短竖线纹、蕉叶纹、龙凤纹等,花纹变化多样,组合巧妙。有的器物装饰简单,仅仅在器物内底戳印花纹。有的器物装饰繁缛,例如明中期的器物,但纹样相对简练。通体满是花纹,器物往往用凹弦纹或细密平行篦状曲线把整体分成不同的装饰区域,即使没有特意划分区域界限,也往往依据器物自身的口、肩、腹等的自然转折安排装饰图案,做到层次分明,繁而不乱。例如短竖线纹、卷草纹、平行细密篦状波浪纹、蕉叶纹作为边饰,装饰在盘类的折沿、瓶类的颈部,用来突出主题。主题装饰往往是缠枝花叶或折枝花叶,花朵盛开,枝叶蔓延环绕。有的器物出现了文字与图案相结合的吉祥用语,例如高足杯“福”鹿图案,盘内底“福”寿图案。也有标志使用者或制作者的铭记,例如篆书“项氏”盘。
三、存在问题
院藏的这件青釉刻花梅瓶,明代,高22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7.7厘米,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拨交。小口,凸圆唇,短直颈,斜圆肩,长敛腹,自肩腹以下斜曲收至胫部,胫部近底端微撇,底内挖为浅圈足,足端平切。口沿下有一周凹弦纹,凹弦纹之下为短竖线纹,装饰整个颈部。肩部、腹部、胫部分别有凸弦纹为界,将整个瓶体分为三个区域,肩部素面。腹部为两组缠枝牡丹花及叶子,花与叶交替排列,花朵盛开,叶片舒展,枝蔓曲折。胫部为蕉叶纹,叶片轮廓为较深的画纹,叶片内为一组篦纹。通体施青绿色釉,釉层较薄,釉质清透,足端及底均露胎无釉,有明显的垫烧痕迹。这件器物虽然在账簿上标记为龙泉窑产品,但笔者结合目前《龙泉大窑枫洞岩窑址出土瓷器》,任世龙、汤苏婴的《中国古代名窑系列丛书·龙泉窑》,中国古陶瓷学会的《龙泉窑瓷器研究》,北京艺术博物馆的《中国龙泉窑》,叶英挺的《中国土陶瓷
龙泉窑》等图录,未发现可参照比较的器物,心中迷惑,不知其窑口归属,期望专家予以指教。(作者简介:朱宏秋,江西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历史文献学方向硕士,河南博物院藏品管理部瓷器库管理员,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中国古陶瓷)
长按关注理财收藏微信公众号
![[转载]河南博物院藏龙泉窑青瓷赏析 论紫砂壶传统光速器的肢体语言](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近期理财收藏微信公众号与博客将继续同步发送具有代表性的藏品或当代大师的作品,邀请行业专家、拍卖公司、古玩城、经销商等对藏品的综合估价和点评!您如果有购买或出售藏品的需求,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直接与本刊编辑部联系。
电话:0371-56690366 56681220
邮箱:285083992@qq.com
微信公众号:lcsczz
前一篇:云南博物馆唐宋时期文物
后一篇:柬埔寨小吴哥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