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昌窑青白瓷
001
青白瓷钵(以下图均为安徽省博物馆藏品)
繁昌窑遗址分布在安徽省繁昌县城南郊和西郊的山地丘陵地带,为宋代窑址。现已发现窑址多处,主要为柯家冲窑、洛冲窑、姚冲窑、半边街窑等,面积约1平方公里,共发现龙窑30余座。其中以位于繁昌县南郊的柯家村窑址面积最大。经专家初步认定始烧于五代,兴盛于宋代早、中期,衰退于宋末元初,是一个以烧制青白瓷生活用品为主的民窑。是长江下游专烧青白瓷的重要窑址,对研究我国青白瓷的早期发展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江苏省古陶瓷研究会组织会员两次到繁昌窑考察,窑址青白瓷残片和文管所精美完整器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虽然是民间日常生活用器,但器物造型工整,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面莹润。
青白瓷也是承前启后的一个瓷器品种,在瓷器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是人们对天然瓷土材料进行加工,去粗取精,人为控制瓷土含铁量生产出的一个新品种。先有青白瓷,后世才演绎出五彩斑斓的彩绘瓷。
1995年,全国古陶瓷学术年会在繁昌召开。一百多位知名学者云集繁昌,实地考察,给予当地出土的青白瓷极高的评价,并从此统称其为“繁昌窑”。
200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繁昌窑正式发掘。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和繁昌县文物管理所组成的联合考古发掘队,对该遗址进行了历时两个多月的科学发掘,共发掘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发掘出北宋龙窑窑址一座,作坊遗址一处,出土了大批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较完整或可复原的器物数百件。会议认为繁昌窑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处专烧青白瓷的窑址,遗址规模大,且时代较早,有学者将繁昌窑青白瓷与宋代以前的瓷器进行器型比对,认为它具有五代的特征,繁昌窑也是中国青白瓷的发源地之一。
繁昌窑的性质是民窑,以烧民间生活实用瓷为主,品种繁多。主要有碗、盏、杯、碟、盆、盘、盂、瓶、罐、盒、炉、壶、奁、佣、玩具、谷仓等。造型工整,制作精细,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繁昌窑的产品主要造型特点,胎质相对的普遍较厚,大都为矮圈足,足圈外直内撇,稳实而厚重,以素瓷为主,少量的瓷 器有简单刻花、印花,朴素无华。
繁昌窑的碗、碟有相当数量的是宽厚唇,外卷唇,斜浅腹或弧腹,大平底,矮圈足,具有地方风格。
繁昌窑生产托盏,从五代到北宋,其托柱是由矮向高逐渐演变的,形制很多,造型各异;荷花形托盏、莲蓬形托盏、高托柱素面托盏和连托盏。
繁昌窑发现的盒有镜盒和粉盒二种。镜盒有扁圆形和筒形二种,子母口,弧形盖。盖顶蒂形纽青白泛翠。小粉盒种类很多,腹径约6厘米左右,形制多样。
繁昌窑的执壶分二种,二系盘口壶,盘口束颈,系置于肩二侧,多见于五代至北宋初。这种样式的壶是繁昌窑的典型代表作品。长颈喇叭口壶、折肩壶、瓜棱壶等,是繁昌窑的一般产品。
繁昌窑的杯种类繁多,有高足饼底杯、平底杯、高足杯等。
对繁昌窑研究还在深入进行中,对窑的性质专家各有不同看法。安徽省文物鉴定站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李广宁指出:“当时的南唐国就在繁昌这片区域,繁昌窑每年烧出的青白瓷中的精品都要进贡给皇上,所以具有官窑性质,其它差一点的流入市场销售”。南京南唐二陵曾出土大量白瓷,一直未确定窑址,如果能确定南唐白瓷出自繁昌窑,将对五代白瓷研究有重大意义,由于窑址发掘面积太小,还需要更多的发掘来证实。窑址早期具有五代特征白瓷也为宋代青白瓷奠定良好基础。
繁昌窑产品釉呈半透明、晶莹,它微微带一点青的影子,所以它是白中泛青,有如冰似玉这种感觉。在研究我国青白瓷中,繁昌窑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已在《文物鉴定与鉴赏》发表】
002
003
004
005
006
007
008
00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