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故宫出土白瓷

标签:
人文明故宫白瓷残片梅瓶南京杂谈 |
分类: 鉴赏篇 |
南京明故宫出土白瓷
龙 纹 白 碗
从洪武元年建都到永乐十八年迁都北京,南京一直是明朝早期政治、文化中心。笔者在南京明故宫捡瓷片十余年,曾捡获“赏赐”款洪武白釉梅瓶残片,经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定系铁红料,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一只同样带“赏赐”铁红款的完整梅瓶。
在南京明故宫采集到的明初瓷片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部分为白瓷,青花残片极少。其中,即有靓丽明快的元料青花,也有色暗的国产料。上千瓷片中竟未找到一片釉里红残片,可见当时战争的影响和封疆闭关政策影响之大。这些明初白瓷残片仍带有明显的元代特征,但和元代白瓷釉又有区别,从整体看有定制的特点,应属官窑性质。
以明故宫所出白瓷残片为例,其鉴定特征如下:一是器型与元代白瓷变化不大,比永乐器物壁厚,尺寸矮小。其中爵杯比元代壁薄,爵杯口一端加长,杯口上两个柱子变长,柱顶端是一朵梅花,显得美观秀气,更加实用。随“赏赐”梅瓶还出土了许多小碗,食饮酒用具,应称酒盏。元代少见,盏的尺寸较小,可能是永乐“压手杯”的前身;二是装饰工艺承接了元代技法,以釉上刻花、釉下划花、印花为主,晚期出现锥刻技法。有单刻花、单划花、单印花品种。还有划花、印花组合品种。纹饰以五爪龙和缠枝花卉为多,很多盘、碗底饰宝杵纹釉下划花。碗中有“独脚云纹”,云脚比元代短。盘中多饰品字形云纹;三是在制作工艺上,碗底的乳丁状已不明显。因制作工艺不同,碗、盘底部出现“月亮底”特征,是元代白瓷碗、盘少见的现象;四是碗、盘、罐、壶、瓶、盏所有白瓷残片带足的底部均无釉,呈砂底,并且未有火石红,只有两片带火石红现象;五是元代碗的外足墙向足根倾斜,用手可以方便抓起,而洪武白瓷碗外足墙是直的;六是有类似元枢府釉的乳浊釉,也有透明度较好的亮清釉,与元代釉有差别;七是洪武白瓷胎土白中显黄。元代胎土白中显灰,可能洪武时期胎土配料有所变化造成;八是大部fe分器物底部有宫廷编写的墨书号码,并有号码上复写号码的现象,硬是宫内多次查验器物所致。[原创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