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牛图

标签:
牧牛图青花牧童画法禅师廓庵 |
分类: 鉴赏篇 |
牧牛图
在中国绘画史中,“牧牛图”是一个非常受文人墨客喜爱推崇的题材。唐代画家韩滉(723—787年)已作有“牧牛图”,精于画牛的南宋画家阎次平有四卷“牧牛图”传世作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馆,可见古人对“牧牛”题材的喜爱。
笔者在南京老城南长乐路建筑工地捡到一青花残钵片,一幅青花“牧牛图”非常完整。细看整图,牧童稳坐牛背,牧归快到家,横笛一曲唱晚霞。牧童微笑的面容,嘴边的竹笛,画工信笔勾出祥和的神情和留下纯朴民风的印记。牛儿俯首回颈,似乎倾听牧童的笛声,从牛儿欢快的脚步中,可看出老牛与牧童都有归家的快乐。画面上云雾缭绕的家,百花盛开,烘托着牧童与老牛的主题,构成一幅生动的乡野美景,展示了特有的生活情趣。
这一青花残片,从青花用料和画法上看是晚明的作品。同时期的“牧牛图”笔者也见过许多,大多潦草随意。而这幅“牧牛图”不同之处在于夸张变形的画法,尽显抽象画意趣。特别是牛的画法,在取其“形”的基础上作者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但牛的“传神”同样发挥的淋漓致尽。晚明这种夸张性的画法是与明嘉靖开始的“官搭民烧”制度有关。这种制度的执行,带动了景德镇民窑制瓷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景德镇民窑青花画艺发展,使晚明青花画出现一个不同于明中、早期绘画特点的全新局面,也为后来的青花人文画打下了基础。
据查捡瓷片之地原是一寺院遗址,在寺院遗址出现青花“牧牛图”似乎有些不解,后来查了唐代“牧牛颂”才知一、二。在唐代禅宗的“牧牛图”、“牧牛颂”、“牧牛歌”,已非常流行。其中“牧牛颂”有廓庵禅师和普明禅师二种,都分为十段。即末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双泯。禅师用意是通过驯牛的过程,形象的表现修行者调伏心态,悟禅入门的过程。这十个阶段正是调心正道,修行方法上循序渐进,历阶而升的要点。廓庵禅师的第六段是“骑牛归家”(即无碍段),正可用这幅“牧牛图”体现:“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牧牛已被驯服,“不劳鞭策永无拘,一曲升平乐有馀”。这种境界是修行者修炼所达到的一种求索,而要达到最高境界需要付出的更多。“牧牛颂”中的第六段“骑牛归家”,能画成历朝历代广泛流传的“牧牛图”,是因为符合了各时期人们对大自然的一种追求,对解脱现实,悠游于山水间放松自已的一种内心向往。“牧牛图”与佛教间密切关系,使明代寺院遗址出现“牧牛”题材的青花残片也是自然之事。看着生动的瓷片,感悟人生,要想体验“牧归”的乐趣,人不能欠缺修养,虽不求道行圆成,但也应是“事如春梦了无痕”。[原创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