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喀什】晨光漫过高台民居

2025-11-23 12:00:47

8点多了,天未亮透,喀什还在晨曦微露里。土黄色夯土房顺着地势堆叠,前面就是高台民居,土墙勾着晨光的轮廓,屋顶碎瓦沾着夜露,踩在石板路上,脚步声被巷陌轻轻接住,竟不敢惊扰这份静谧。

昔日的民居已改造成景区,我在大门口转了转,虽然太阳还未升起,游客开始多了起来,赶紧向巷陌深处走去。

入口处有一座造型别致的门头,驻足观看。门头上的装饰图案和文字源自出土于尼雅遗址的国家一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臂。

高台民居坐落于喀什古城东北端,建在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之上,像一座凝固了时光的城堡,承载着维吾尔民族数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高台民居的选址与建造,尽显维吾尔族先民的生存智慧。这片民居群坐落于吐曼河东岸的黄土高崖之上,高崖相对高度约 30米,地势东高西低,既避开了河流汛期的洪水威胁,又能俯瞰喀什老城全景。民居建筑以当地盛产的黄土、红柳、杨木为原料,采用 夯土筑墙、木梁搭架、苇草覆顶” 的传统工艺,房屋依山势层层叠叠向上延伸,部分建筑甚至直接开凿于崖壁之中,形成 房连房、巷连巷、屋顶连屋顶” 的独特格局。

站在高台顶端远眺,晨光已铺满整座老城,土黄色屋脊连绵起伏,与远处朦胧的雪山相映,天地间尽是辽阔与温柔。风里带着戈壁的清冽,也裹着老城的烟火气,闭眼静听,仿佛能听见千年时光里,这座城在晨光中苏醒的模样,简单,却满是生机。

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多为2至4层土楼,更有依土坡坡度而建的7层高楼。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

登上木制的观景俯瞰,层层叠叠的土屋像生长在山坡上。近年来,由于部分建筑年代久远,受雨水侵蚀、风化等影响,高台民居出现墙体开裂、结构松动等安全隐患。

为保障居民生命安全与文化遗产的长久保护,当地政府于 2020 年启动高台民居保护修缮工程,对存在安全隐患的区域实施封闭维护,同时组织文物专家、传统工匠制定 “修旧如旧” 的修缮方案 —— 采用传统夯土工艺修复墙体,使用原有木材与构件还原建筑结构,确保修缮后的民居保留原有风貌。

作为传统维吾尔族生活形态的 “活展示”,高台民居曾是喀什民俗文化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在未进行维护前,这里的居民多为世代居住于此的维吾尔族家庭,保留着纺线、织布、制陶、打铜器等传统手工业。清晨时分,民居内炊烟袅袅,老人坐在庭院的葡萄架下编织地毯,妇女在门口晾晒手工刺绣的布料,孩童在街巷里追逐嬉戏,偶尔还能听到手工作坊里传来的铜器敲打声,浓郁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据说,高台民居所在地,维吾尔语叫“阔孜其亚具希”,汉语意思就是高崖上的土陶人家”,这里的 “土陶巷” 是喀什手工制陶技艺的重要传承地,匠人们沿用千年的 “轮制法” 制作土陶 ——取用本地特有的“色格孜”土 ,这种泥土质地细腻,粘性强牢,是制作土陶器的绝好材料。经手工揉捏后放在木质转轮上塑形,再用特制工具雕刻花纹,最后放入土窑烧制,成品多为陶罐、陶碗、陶壶等生活器皿,色泽古朴,带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在高台民居,每一扇门都像是一个神秘的入口,背后都藏着一个温馨的故事。大门的装饰风格各异,有的简洁朴素,有的则精雕细琢,镶嵌着铜质、铁质的护板压条,刻有精美的图案花纹 ,吊装着两个碗大的门环,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情。

走进未封闭的开放区域,狭窄的土石街巷蜿蜒曲折,两侧的房屋墙体多为土黄色,部分墙面装饰着维吾尔族特色的木雕门窗与彩色砖饰,门窗上方的 拱券” 造型则融入了伊斯兰建筑元素,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的建造理念。

待晨光渐盛,巷弄里人多了起来,商贩吆喝声、铜器敲击声陆续响起,老城彻底鲜活。但清晨那抹纯粹的晨光、那份难得的静谧,早已刻进记忆里——那是高台民居最本真的模样,藏着喀什最温柔的清晨。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