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黑·萨拉热窝】探寻欧洲的“耶路撒冷”

2025-07-25 10:16:04

萨拉热窝全城,呈狭长的东西走向,处在狄那里克阿尔卑斯山脉的环抱当中,南北是高高低低的山峦,被人形容宛若一串项链,挂在波黑主要河流、全长271公里的波斯尼亚河源头东部。

从东到西,在奥斯曼帝国时代的土耳其街区巴什察尔希亚(Bascarsija)与奥匈帝国时代的费尔哈蒂亚(Ferhadija)大街交接处的地面上,有一条醒目的标志线,被称为东西文化分界线"Sarajevo Meeting Of Cultures(萨拉热窝,文化交汇之地)"。同时,它也是新老城区的分界地标。分界线中间,箭头所指向的字母E一侧,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时期的老城区,满眼尽是伊斯兰风格的建筑;而箭头所指向的字母W一侧的新城区,则是奥匈帝国的产物,欧式建筑林立。

拉丁桥不远处是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清真寺建于1531年,是波黑和巴尔干半岛最大的清真寺,设计者是奥斯曼帝国时期的著名建筑师希南。希南最初秉承伊斯坦布尔的宗教建筑风格,使用了很多装饰性元素。波黑战争期间,清真寺被炮弹击中。战后修复时,因为资金来自沙特,设计上也受瓦哈比派风格的影响,原有的色彩和装饰性元素被淡化;当地人不满意这种风格,2000年又进行了恢复性的装修。

清真寺隔街是高耸的钟楼。其中古老的钟楼与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是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取景地。瓦尔特与纳粹激战便在这座钟楼。

“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看,这座城市,他——就是瓦尔特!”


萨拉热窝钟楼(Sarajevo Clock Tower)是该市最具标志性的历史建筑之一。钟楼建于17世纪,它是欧洲唯一一座使用“阿拉伯时间”(Layla time)的公共时钟。这种计时方式以日落为一天的开始,因此每天的时间都会根据日落时间调整。钟楼高约30米,采用典型的奥斯曼建筑风格,砖石结构,外观简洁而庄重。钟楼的四面都有钟面,方便市民从不同方向查看时间。钟楼的原始钟表机制由当地工匠制作,至今仍在使用。由于采用“阿拉伯时间”,钟表需要每天根据日落时间手动调整,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萨拉热窝钟楼不仅是时间的象征,也是萨拉热窝多元文化和历史的见证。

从格兹·胡色雷·贝格清真寺拐出去便是铜匠街。这条街道据说15世纪时就已存在,曾经是萨拉热窝手工艺商业街区的核心地段。鼎盛时期,这里制作的铜器日用品多达数百种。《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撤退的瓦尔特与游击队员跑过铜匠街,店铺里的老铜匠们不约而同地开始敲击,此起彼伏的叮当声让追击而来的德国军官陷入迷魂阵。

在电影里取过景的铜匠铺成了中国游客的“网红”

漫步在伊斯兰区的石板街上,可以探访传统的工匠店、茶馆和市场。逛累了,不妨走进一家茶馆,坐下来品尝一杯正宗的波斯尼亚咖啡或红茶。茶馆里弥漫着浓郁的咖啡香,让人感到格外放松。服务员端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搭配着一块香甜的软糖和一杯清水。轻轻抿一口咖啡,苦涩中带着一丝甘甜,浓郁的味道在舌尖上散开,让人回味无穷。透过茶馆的窗户,可以看到外面热闹的市场。人们在摊位间穿梭,挑选着自己心仪的商品。市场上摆满了各种新鲜的水果、蔬菜、香料和手工艺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在这里,我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气息,也体验到了萨拉热窝独特的市井文化。

当地的风味糕点和诱人的水果摊

萨拉热窝的意思,在土耳其语中为“苏丹总督的宫殿”,由此可见土耳其文化对这座城市的深远影响。而仅仅存在了51年的奥匈帝国,就在这里发号施令40余年。

鸽子广场,是这座城市的心脏,也是最具活力的地方。广场上,数百只鸽子时而在天空中盘旋翱翔,时而落在地面上,与游客亲密互动。它们咕咕的叫声,仿佛是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和平与安宁。广场中央的Sebilj喷泉,潺潺流淌的泉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为广场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周围的清真寺、东方面包店和贩卖当地特色美食Cevapii的摊位,散发着浓郁的奥斯曼风情。在这里,我看到了不同肤色、不同信仰的人们和谐共处,欢声笑语回荡在广场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包容与开放。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坐落于米利亚茨河畔,其宏伟的建筑令人瞩目。这座建筑在奥匈帝国统治萨拉热窝时期由政府出资兴建,不仅代表了当时最奢华的建筑风格,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其设计巧妙地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安达卢西亚风情,形成了独特的伪摩尔风格,成为了萨拉热窝不可或缺的历史印记。

萨拉热窝旧市政厅自1896年4月20日启用以来,便成为这座城市最醒目的地标,象征着萨拉热窝政府的权威。在二战结束后,它又摇身一变,成为了波黑国立大学图书馆的所在地。然而,在1992年8月25日至26日,波黑战争的炮火无情地袭击了这座建筑,导致近90%的图书馆藏付之一炬。这场灾难使得这座大楼更是成为了萨拉热窝被围困的象征之一。幸运的是,1996年这座建筑开始了重建之旅,并在2014年5月9日以崭新的面貌重新向公众开放。

市政厅前米利查河上的谢赫尔·切哈亚桥,跟拉丁桥很像。建造年代: 1585–1586年(奥斯曼帝国时期)。

1992 年 5 月(波黑战争上),围城最艰难的日子,桥洞又成了 11 个平民的临时防空洞。他们轮流值班,用镜子反射阳光给河对岸报平安。至今,桥洞内壁还留有一行铅笔写的名单:“5 月 5 日—6 月 18 日,我们 11 个人,没有少一个。”

漫步在萨拉热窝的街头巷尾,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历史的长廊,每一处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它既有奥斯曼帝国的神秘与风情,又有奥匈帝国的优雅与浪漫;既有战争留下的伤痕,又有和平带来的希望。离开萨拉热窝时,我的心中充满了不舍,这座城市的一切都将成为我心中最珍贵的回忆,期待着下一次与它的重逢,再次探寻那些未被发现的美好。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