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攀枝花】“水落下去的地方”
2023-05-16 11:43:50
标签: 迤沙拉 彝族村 攀枝花 旅游
离开喧嚣城市,归隐山野乡村。在攀枝花西南面的大山里,有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自然村“迤沙拉”,曾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那片红墙青瓦,鲜花农田隐藏在翠绿的山林之中。
迤沙拉为彝语的读音,迤,译为汉语是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彝语意为“水落下去的地方”,位于四川攀枝花南端金沙江畔的大山深处,素有“天下彝家第一村”之称。
它亦是汉族与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居住着600余户人家,其中有400多户人家高度集中在一处小山坡上,修建着相似风格的苏皖民居木瓦房,错落有序,高墙深巷,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
我们入村后,先一步来到村南的一个大树下观景台,旁边有“诸葛亮安抚蛮族”的群塑。这儿是拍村子全景的好地方,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房子,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大面积、有层次的红房子被称为“小色达”
走进迤沙拉,房前屋后花树云集,如同一座从水彩画中走出来的村寨。
红色夯土墙是粗粝的,青瓦飞檐又透出秀雅。
该村建村约600余年,古为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因明洪武开滇(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前后陆续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地作为军人受命军屯而建村,现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完好,该村因长期的彝汉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俚濮民俗文化,一砖一瓦、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无不彰显苏皖细腻和彝族豪情。
迤沙拉村家家有院,院院相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这些村道小巷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纳家的包谷子、张家的酒坛子、起家的车轮子、毛家的笔杆子”当地村民说。
遗憾的是整个村子静悄悄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收获蔬菜的田间有几个劳作的人。
好不易发现了几件晾晒的彝族衣裙,难道只能留存于壁画之上?
虽然没有溪河相伴,依偎着巍巍青山,显得格外清幽。因此,但凡路经此地,都无一不被驻足,享受这处旷世美景。相比那些名满天下的古镇,这里没有过重的商气,只有浓浓的淳朴民风。有着那令人忘却时光叨扰的魔力,一生一定要来一次。
【四川·攀枝花】“水落下去的地方”
离开喧嚣城市,归隐山野乡村。在攀枝花西南面的大山里,有个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彝族自然村“迤沙拉”,曾是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之一。那片红墙青瓦,鲜花农田隐藏在翠绿的山林之中。
迤沙拉为彝语的读音,迤,译为汉语是水;沙,是洒或漏;拉则是下去;彝语意为“水落下去的地方”,位于四川攀枝花南端金沙江畔的大山深处,素有“天下彝家第一村”之称。
它亦是汉族与彝族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独特群体。居住着600余户人家,其中有400多户人家高度集中在一处小山坡上,修建着相似风格的苏皖民居木瓦房,错落有序,高墙深巷,仿佛置身于江南小镇。
我们入村后,先一步来到村南的一个大树下观景台,旁边有“诸葛亮安抚蛮族”的群塑。这儿是拍村子全景的好地方,蓝天白云下,一排排红房子,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大面积、有层次的红房子被称为“小色达”
走进迤沙拉,房前屋后花树云集,如同一座从水彩画中走出来的村寨。
红色夯土墙是粗粝的,青瓦飞檐又透出秀雅。
该村建村约600余年,古为南丝绸之路的一个驿站,因明洪武开滇(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前后陆续从南京应天府、湖南长沙三阴县等地作为军人受命军屯而建村,现传统村落风貌保存完好,该村因长期的彝汉交往和融合,形成独具特色、蜚声中外的俚濮民俗文化,一砖一瓦、民族服饰、生活习俗无不彰显苏皖细腻和彝族豪情。
迤沙拉村家家有院,院院相邻;门前有巷,巷巷相通。这些村道小巷像蜘蛛网一样交织在一起。"纳家的包谷子、张家的酒坛子、起家的车轮子、毛家的笔杆子”当地村民说。
遗憾的是整个村子静悄悄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收获蔬菜的田间有几个劳作的人。
好不易发现了几件晾晒的彝族衣裙,难道只能留存于壁画之上?
虽然没有溪河相伴,依偎着巍巍青山,显得格外清幽。因此,但凡路经此地,都无一不被驻足,享受这处旷世美景。相比那些名满天下的古镇,这里没有过重的商气,只有浓浓的淳朴民风。有着那令人忘却时光叨扰的魔力,一生一定要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