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园余韵之雅——西溪湿地三期(2)

标签:
西溪湿地三期洪园余韵洪昇《长生殿》 |
分类: 杭州记录 |

西溪湿地·洪园位于余杭区五常街道,区域面积3.353平方公里,是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的“收官之作”,于2008年国庆有限开园,2009年5月1日正式试运营,2009年国庆正式运营。西溪·洪园有独特而迷人的自然风光,大量的桑基、柿基、竹基(俗称“三基”)鱼塘遍布。随处是溪流、河荡、泽地。荡中有岛,岛中有塘,港汊纵横,一派“梦里水乡”图景。
御田桥似卧虹
此长廊届时可看“闹龙舟”的盛况
洪楩字子美,明代钱塘西溪人。曾官詹事府主簿。其祖父洪钟,成化十一年(1475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其父洪澄,正德五年(1510年)举人,官至中书舍人,翰林院侍制。他继承先祖书香门第的遗业,在其祖父洪钟“两峰书院”的基础上,购书藏书,扩大规模,在杭州城南的仁孝坊(俗称清平巷)构筑了“清平山堂”。后成为明嘉靖年间杭州著名的书坊。
“蕉园琴韵”,讲述的是清代杭州女子诗社的故事,这些女诗人中就有洪昇的妻子黄惠。
有滴翠芭蕉,有悠扬古筝,有江南才女群聚而歌赋。女性诗社,蕉园诗社开先河,诗意人生,西溪湿地绽奇葩。
蕉园诗社是清代杭州的女诗人组织。其主要人物有顾之琼、林以宁、钱凤纶、钱凤婉、柴静仪、徐灿、黄惠(洪昇的妻子)等。这些女诗人极具艺术才情,对艺术和现实生活十分敏感,写出大量具有真实生活感受的诗词作品。她们冲破社会规范,定期雅集,交流思想与艺术,既构建了个人丰富的艺术人生,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至今流传着一段段佳话。
《西溪百咏·白荡滩》云:“南北分流共急湍,白蘋红蓼满汀寒。渔舟载月横斜苇,酒舫寻春大小滩。入夏荷花香拂水,经秋枫叶锦飞扬。溪游村乐弹丸地,莫作西湖十里看”。
耕读其人,诗礼传家,置身自然绝色中,人在经卷深处。有诗人吟:“一溪香雪长携屐,满院萝荫正读书”。
藏书楼是仿传统的木结构二层建筑,十字脊重檐歇山顶,屋脊正中有有宝顶。四面有窗便于采光与通风,四面临水又有利于防火。据载,洪氏家族曾经有过“五世藏书”,洪钟曾孙洪楩在西溪湿地构筑藏书楼,亦以“三瑞堂”名之。荷花、桃花、竹子,谓之连理三瑞,洪皓筑堂,名之“三瑞堂”。
洪 园,八百年钱塘望族,历宋、明、清。明代尚书洪钟归隐西溪五常,建洪园。地之富庶,水之滋润,人之书生意气。洪楩、洪昇即生于斯。洪园故事,归隐文化之经典。
洪氏家族是宋、明、清时期著名的“钱塘望族”,明尚书洪钟晚年归隐于西溪五常,建洪园,为休憩吟咏之所,槿篱茅舍,小桥横溪,此后洪氏家族在五常繁衍生息数百年,涌现出了洪楩、洪昇等一批历史名人。当年,洪钟承先世遗业,青缃盈积。构书楼,课子弟,闲与老农村翁究晴雨、话桑麻,怡然自乐。
此次复建,尽现园内峰石崩云,花木扶疏胜景。体现宁静淡泊、远离喧嚣的归隐文化。
族中精华,流光溢彩,有“宋之苏武”洪皓,有金石、钱币、史学巨擘洪遵、洪适、洪迈……
洪昇纪念馆
洪昇(1645-1704),字昉思,号稗畦,又号稗村、南屏樵者,出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西溪费家埭,卒于乌镇(今桐乡)。洪昇是中国戏曲史上伟大的戏曲家,他一生创作了四十多部戏曲作品,最负盛名的为《长生殿》。其曲文优美典雅,音律讲究,“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压卷之作。洪昇亦因《长生殿》而流芳千古。
洪昇之才,彪炳戏曲青史。《长生殿》集曲学大成,虽一生坎坷,然终成正果,千古流芳。
昆曲《长生殿》是清代大戏曲家洪昇的不朽著作。《长生殿》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使洪昇成为中国古代戏曲的代表作家之一,与孔尚任并称"南洪北孔"。
徜徉于洪昇纪念馆,身临其境,体悟精髓
洪昇被誉为“曲家第一”,人称“西冷词客”,联曰:万叠风波经九死,一编词赋足千秋
幽曲的长廊将《长生殿》剧本以石碑雕刻的形式展现在游客面前。小巧玲珑的剧台上每天播放着经典的昆曲唱腔,婉转诉说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一幅幅书画艺术作品,则展示了洪昇的传奇人生。
长廊中部隆起一座重檐亭桥